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9篇
  免费   35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4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66篇
内科学   12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79篇
外科学   354篇
综合类   1302篇
预防医学   239篇
药学   499篇
  13篇
中国医学   139篇
肿瘤学   8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28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55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定位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76例需行SGB治疗且无禁忌证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超声组(n=38)应用超声引导定位SGB,常规组(n=38)应用传统SGB治疗.观察手术总操作时间,霍纳征发生率,操作中患者是否出现明显不适,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喉返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药醉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 超声组SGB阻滞霍纳征出现率(98.5%),高于常规组(81.1%);超声组穿刺中出现明显不适发生率(1.2%),远低于常规组(23.5%).超声组多次阻滞后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2.7%),明显低于常规组(18.3%).喉返神经阻滞(0.6%),臂丛神经阻滞(0.9%),局部麻醉药中毒(0.3%)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传统穿刺组(分别为5.6%、7.7%、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下SGB比传统盲探穿刺法操作更安全,成功率更高,有较多优势,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在诊断浅表增大淋巴结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4月一20 13年11月接受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术患者154例临床资料,统计淋巴结大小、部位以及病因对病理诊断结果的影响。结果 154例均取材成功,取材成功率为100%。淋巴结特征与明确诊断的关系:淋巴结部位,颈部51例,明确诊断48例(94.1%);锁骨上区63例,明确诊断6 1例(96.8%);腋窝17例,明确诊断14例(82.3%);腹股沟区23例,明确诊断19例(82.6%)。淋巴结直径:〈0.5 cm 2例,无1例明确诊断;0.5~1.0 cm14例,明确诊断9例(64.3%);〉1.0 cm者138例,明确诊断者128例(92.7%)。淋巴结形态:形态异常者124例,明确诊断115例(92.7%)。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者95例,明确诊断84例(88.4%)病理诊断结果 :恶性病变81例(52.6%),其中肿瘤淋巴结转移55例(35.7%),恶性淋巴瘤26例(16.9%);炎性反应性增生淋巴结34例(22.1%);淋巴结结核22例(14.3%);假阴性5例(3.2%);性质不确定12例(7.8%)。结论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对浅表增大淋巴结诊断具有实时观察、安全、准确、创伤小等优点,标本满意率及病理诊断准确率高,是浅表增大淋巴结定性诊断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穿刺封闭治疗的优点.方法 对我院2012年06月-2012年12月骨科门诊的20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封闭治疗,复查,随诊,并对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患者末次随访进行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2个评分治疗前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穿刺封闭治疗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这一操作,精确点高,注射位置精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置入猪尾巴引流导管在治疗巧克力囊肿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1-2013.12间收治的巧克力囊肿患者65例,随机分猪尾巴引流导管组33例及BD针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平阳霉素治疗,治疗操作固定引导医师及操作医师,注射前均先行彩超定位,将平阳霉素用利多卡因溶解成4mg/ml的溶液,一次最大用量不超过32mg,共注射l次,一个月及三个月后复查治疗效果。结果:引流导管组33例囊肿中29例完全消失,3例囊肿体积缩小2/3以上;BD针组17例囊肿完全消失,13例体积缩小1/2以上,2例体积缩小1/3;个别患者有短暂发热、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经下置入猪尾巴引流导管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巧克力囊肿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小、治疗彻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46例行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复合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8.70%)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95.65%)均优于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概率(34.78%)以及对麻醉的满意度(69.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医生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入路途径进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实现不同入路途径的优缺点比较,为初学者提供操作指导。方法本文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不同入路途径下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为: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的142名患者根据进针途径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A组患者69人,采用头端进针;B组患者73人,采用尾端进针;两组患者的年龄基本匹配。第二部分,对不同医生操作下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为:对我科具备操作资质的医师进行分组,其中Ⅰ组为操作次数超过100例的医生,Ⅱ组为操作次数不超过20例的医生。患者就诊时,两组医生间隔操作,进针途径随机抽取。超声引导下使用自动活检枪,18G组织切割针行右肾下极穿刺活检,记录穿刺进针次数,有效样本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足够的标本;Ⅰ组医师两组不同入路的操作次数、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医师A组的操作次数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里Ⅰ组医师的成功率明显高于Ⅱ医师,操作次数低于Ⅱ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里Ⅰ组医师与Ⅱ医师的操作次数、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头端进针途径较尾端进针途径具有进针次数少等各种优点,但该操作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初学者勤加练习。由于肾穿刺活检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穿刺次数相关,所以,初学者如自头端进针途径取材两次均不满意,需及时更换操作者或更换穿刺入路采取自尾端进针,以避免过度损伤肾脏及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肝脓肿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在2010 年1 月- 2012 年12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患者110 例(156 个病灶)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10 例(156 个病灶)均穿刺置管成功,置管成功率100%。其中86 例在穿刺置管引流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超声检查肝内脓腔消失,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痊愈率达到78.2%(86/110)。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5/110)。 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肝脓肿临床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对小肝癌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7—2013—12间在我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直径大小为1.5—3.0cm肝内实质性结节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肝穿刺活检,取得标本后送病理检查。结果:50例患者共穿刺129次,均成功取材。病理学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56%),转移癌5例(10%),肝硬化结节8例(16%),肝炎性结节5例(10%),肝结核2例(4%);病理阴性2例(4%),随访发现2例均为硬化结节。检查确诊率为96%。结论: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确诊率高、安全可行等优点,对小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起到重要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外引流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肝脓肿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腹腔镜切开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外引流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肝脓肿效果显著,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创伤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介入超声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一种疾病诊疗方法。主要特点是在超声的实时监测或引导下,完成各种组织部位的穿刺活检、抽吸、插管、注药治疗等操作,具有简便、易行、微创优点,在一定程度可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1]。超声引导下行各种脓肿、肝脏囊肿、肾脏囊肿、胰腺假性囊肿及盆腔囊肿、积液等穿刺治疗有明显优势。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直达病灶,抽吸囊液或注药,脓肿或囊肿快速消失萎缩,患者痛苦迅速减除,从而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超声介入治疗因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可移动、无放射损伤和费用低廉等特点,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成熟,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介入治疗已经成为现代超声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被称作“第三大诊疗体系”。我院自2008年开展介入超声治疗以来,已诊治数千名患者,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由此而引起的医院感染,自2011年起我院护理部持续改进方法措施,取得良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