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0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5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50例,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穴位注射,对照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静脉滴注,观察3个月。治疗后采用徒手肌力法评定肌力,表面肌电评估系统评估肱二头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徒手肌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肌电信号的肌电积分值及均方根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穴位注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肌力及肱二头肌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肌电信号对手部动作进行识别,是控制现代康复假手的关键,其中使用少量电极识别出较多手势又是一难点。为更加充分利用所获得的肌电信息,本文提出一种层级分类方法。方法 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层级分类的手部肌电信号动作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被分类对象的多侧面属性,利用肌电积分值作为特征值,并通过线性判别函数实施预分类;其次建立肌电信号的自回归模型,将模型系数作为特征值,将人工神经网络作为分类器进行细分类;最后进行了对比实验论证。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2个表面肌电电极以较高的识别率识别出8个常用手部动作。结论 该方法能够以较少的肌电电极识别出较多的动作,比未采用分层方法具有更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双下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12周进行下肢肌肉最大收缩时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运动功能评定及功能独立性(FIM)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股四头肌、胫前肌最大收缩时的sEMG信号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12周继续提高(P0.01);观察组sEMG信号增幅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SIA运动功能评分及FIM评分亦较治疗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2组ASIA运动功能及FIM评分较治疗8周后提高更明显(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胸腰段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股四头肌、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及肌力,并能提高功能独立水平,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小儿脑瘫患者的运动障碍分级和康复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利用表面肌电信号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发放特性进行研究,旨在为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评估提供一种量化指标.方法 采用平滑非线性能量算子(smoothed nonlinear energy operator,SNEO)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表面肌电信号中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数目进行估计,获得MUAP的平均发放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IPI),并根据医生采用的分级结果和健康人MUAP平均发放时限的早期研究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 对14名不同运动障碍级别脑瘫患者的实验结果显示,其肌电信号MUAP的IPI与他们活动度的级别即运动障碍的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且具有明显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采用IPI参数能够反映脑瘫患儿的运动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5.
将表面肌电信号(sEMG)运用到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有效性评估方面,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针对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训练效果评估方法,有利于针对不同机械结构的外骨骼机器人采用小同的康复医疗方案。利用肌电信号时域分析的积分机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等肌电信号特征,并结合对肌电图的分析设计出针对六自由度上肢外骨骼机器人的对心训练方案,并对该套机器人系统进行科学的有效性评估。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Occlusal splints have been the preferred modali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myofascial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s),but now controversy exists in reporting whether they are successful for...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调制中频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频电刺激疗法。40d后,比较两组卧位躯干肌屈曲动作时主动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Fugl-Meyer平衡量表、Barthel指数分值。结果:①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表面肌电信号、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变化(P〈0.05);②治疗后,治疗组在表面肌电信号、Fugl-Meyer平衡量表得分和Barthel指数分值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调制中频电刺激综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提高脑血管疾病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是康复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目的:回顾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对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设计与开发提出新的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08 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医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xoskeletons robot,central nerve damage,pa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man-machine integration interaction interface",中文检索词为"外骨骼机器人,中枢神经损伤,主被动康复训练,人机一体化交互接口".排除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共纳入26篇文献归纳总结.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研究报道较多,但如能解决体积小、轻便、低功耗、大功率输出等问题,同时具有响应快、低惯性、高精度和高安全性等性能,必将使神经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最大化地恢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文献表明上肢前臂运动时所产生的表面肌电信号具有非线性特征,而肢体运动时肌电信号又呈现出非平稳特性。
目的:设计一种简单的拾取电路采集表面肌电信号,拟应用于动作肌电信号的特征识别。
方法:根据表面肌电信号的特点,设计高共模抑制比的前端放大电路,抑制共模干扰;采用低通滤波电路,有源双T带阻滤波器对信号进行去噪处理;对采集得到的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得到信号的特征量。
结果与结论:所设计的表面肌电信号检测电路具有较高共模抑制比,并能有效地滤除50 Hz工频信号,可以满足肌电信号采集电路的基本要求。肌电信号的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子频段能量值的方法可以区分手部4种不同动作。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