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86篇 |
免费 | 95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167篇 |
临床医学 | 1962篇 |
内科学 | 143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61篇 |
特种医学 | 358篇 |
外科学 | 1440篇 |
综合类 | 4200篇 |
预防医学 | 760篇 |
药学 | 1528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5573篇 |
肿瘤学 | 2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224篇 |
2021年 | 361篇 |
2020年 | 412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137篇 |
2017年 | 400篇 |
2016年 | 459篇 |
2015年 | 489篇 |
2014年 | 1272篇 |
2013年 | 1186篇 |
2012年 | 1509篇 |
2011年 | 1722篇 |
2010年 | 1537篇 |
2009年 | 1408篇 |
2008年 | 1351篇 |
2007年 | 852篇 |
2006年 | 675篇 |
2005年 | 398篇 |
2004年 | 373篇 |
2003年 | 156篇 |
2002年 | 234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149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探索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PLD)中L5~S1椎间盘穿刺入路选择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及第二附属医院行PLD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6例.按不同L5~S1椎间盘穿刺路径选择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2009年6月以前根据既往常规穿刺点范围、穿刺参数,经皮椎间盘穿刺施术的病例,共115例;B组:为2009年6月以后经螺旋CT数据处理、选择的穿刺路径施术的病例,共81例.测量与穿刺路径相关的解剖结构数据,经相关统计学分析,探索其内在规律.分析A、B两组在穿刺点定位用时、穿刺到位用时、穿刺次数、术中X线用时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穿刺深度、重组矢状面各层椎间隙宽度平均值、L5~S1椎间盘中心厚度、L5椎体中心厚度、L5两侧关节突最大距离、L5两侧横突最大宽度及最大距离、L5两侧横突最大距离、髂骨最高点与L5椎体终板上缘中心点高度差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偏大.定位用时分别为A组(1.09±0.22) min,B组(1.04±0.40) min(P >0.05);穿刺到位用时A组(3.29±1.53) min,B组(2.79±1.07)min(P <0.05);穿刺平均次数A组4.41±1.91,B组2.23±1.09(P <0.05);术中X线用时A组(11.9±5.2) min,B组(6.7 ±3.6)min (P <0.05).结论 穿刺前对与穿刺路径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螺旋CT数据简易化处理不增加体表穿刺点定位用时,明显缩短经皮穿刺到位用时、穿刺次数及术中X线用时,并能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 Wallis)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10例LDH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并植入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情况并进行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9±2个月)。术后患者疼痛消失,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视觉模拟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下腰痛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提示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单纯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评价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75例患者MR图像.测量手术前及术后硬膜外压痕值、计算椎间隙高度率、对比手术前及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硬膜外压痕纵轴值(8.2±3.0)mm.术后6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2.0±2.7)mm,椎间盘还纳值(6.1±2.5)mm.术后12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1.7±3.2)mm,椎间盘还纳值(6.4±2.6)mm.术后椎间盘还纳值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值呈正相关性.术前、术后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有效评价PT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2014年01月—2014年04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7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0例,均采用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定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均无硬脊膜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2±6)min,术后卧床时间1 d,随访时间3个月,手术前、后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及术后 ODI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整脊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8例三维整脊治疗前给予中频脉冲电治疗,对照组48例仅予以单纯三维整脊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4例;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7例.两组疗效进行X2检验,x2=12.8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整脊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三维整脊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于术后各时点记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评分),于术后1年时行MacNab疗效评价.结果 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和ODI指数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优效、良效、可效分别为66、28、6例,优良率为94.0%(94/100例).结论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推拿配合调曲牵引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组优良率81.7%,常规手法加腰牵治疗组优良率61.7%,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组治疗前JOA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JOA均有改善,组内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下肢直腿抬高角度均有改善,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组治疗后的下肢抬高角度大于常规手法加腰牵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推拿配合调曲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是非手术疗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无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采用无痛护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结果无痛护理组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两组比较(89.0%比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6.3%)优于常规护理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5.1%)优于常规护理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5)。结论采用无痛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的优缺点、适应症及注意事项.方法 采用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加侧隐窝扩大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2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3 年,平均 1.1年,根据 Macnab 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定标准,术后优 55例、良 50例、可 9例,差6例,优良率87.5%.结论 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加侧隐窝扩大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对脊柱稳定性破坏小,并发症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