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3篇 |
免费 | 1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342篇 |
内科学 | 11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85篇 |
特种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32篇 |
综合类 | 365篇 |
预防医学 | 180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188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34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4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126篇 |
2011年 | 135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89篇 |
2006年 | 65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城乡脑瘫患儿家庭康复训练的效果,并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随机选取脑瘫患儿52例,城市和农村组各26例,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在家庭康复前及康复治疗6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 WeeFIM)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康复治疗6月末GMFM和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城市组患儿康复6月末两项评分均高于农村组( P<0.01)。结论家庭康复能明显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城市患儿农村患儿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患儿功能网络的影响,为了解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1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周期性rTMS治疗,刺激频率1Hz,每个治疗周期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选取刺激额中回区域为种子点,分析种子点与全脑所有体素的功能连接情况,并将不同治疗阶段的功能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额中回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性随治疗时间逐渐增强,连接区域逐渐增大,尤其是与运动皮层、小脑、楔前叶以及海马的连接范围及强度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结论在前额叶区域对脑瘫患儿进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大脑的功能连接情况,这些结果证明了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X线片测量指标与脑瘫患儿髋关节发育的相关性,评价其在该类疾病所致髋关节半脱位中的价值与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我中心检查治疗的60名脑瘫患儿骨盆平片中的120个髋关节,测量其骨结构的X线指标,包括: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股骨头偏移百分比(migrarion percentage,MP)、颈干角(neck-shaft angle,NSA)。结果 AI (21.05±3.83)°、MP (18.05±13.74)%、NSA(150.54±8.41)°。结论大部分脑瘫患儿存在髋关节骨骼发育异常,并导致髋关节半脱位改变。股骨头偏移百分比测量可以较客观地反映髋关节半脱位情况及其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脑瘫高危新生儿父母对脑瘫知识的掌握及需求状况,以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法 选取2012年收治的84名脑瘫高危新生儿父母,采用自编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①患儿父母脑瘫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不足,合格率仅为44.0%;②学历、居住地、月收入、患儿住院时间是影响患儿父母脑瘫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因素,大专及以上学历、居住在城市、月收入≥2000元的父母总体掌握状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患儿父母整体对脑瘫知识学习需求程度高.结论 脑瘫高危新生儿父母对脑瘫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脑瘫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丁希云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6,(4):409-412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瘫上肢功能障碍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运动康复疗法。两组训练治疗频率每天6小时,每周5天,治疗1个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简式Fugl-Meyer运动评价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运动活动日志(MAL)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WMFT、FMA、FMFM、患肢运动量(AOU)、运动质量(QOM)、MAL数量、MAL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2.31、2.49、3.15、0.27、0.48、0.37、0.51,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WMFT、FMA、FMFM、AOU、QOM、MAL数量、MAL质量改善疗效较对照组治疗后更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49、4.17、3.55、1.49、1.24、1.69、1.18,P均<0.05)。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可以提高脑瘫患儿上肢的灵活性和运动速度,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预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脑瘫患儿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按摩、水疗及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双侧足三里穴,每次留针20 min。2组均以90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分级。方法 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有效。 相似文献
7.
8.
《中国微循环》2002,(5)
目的探讨改善脑微循环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脑瘫小儿进行大剂量东莨菪碱静点为主的微循环疗法。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 ,在微循环显微镜的监测下 ,东莨菪碱按0.03~0.06mg/kg·d加入50~100ml液内静点 ,用药60d一个疗程。辅以头针治疗。主要检查了用药前后的TCD ,甲襞微循环 ,头颅CT ,发育商 (DQ)。结果用药前后甲襞微循环分值差异显著。治疗前后的形态、流态、总积分值依次为 :形态积分2.163±0.676 ,1.402±0.436 ;流态积分1.405±0.528 ,0.618±0.486 ;总积分3.832±1.006 ,2.122±0.694。TCD颅内血管阻力指数 (PI) ,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1。脑动脉血流速度 (VP)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快 ,P<0.01。头颅CT显示脑萎缩、脑发育不良者 ,经治疗后有26.25 %的恢复正常。80例患儿经治疗后 ,临床显效29例 ,有效33例 ,总有效率77.5 %。治疗前、后大动作DQ值依次为31.65±6.46与42.34±10.486 ,P<0.01。治疗前后精细动作DQ值依次为29.667±9.887与38.96±7.656 ,P<0.01。结论改善脑微循环疗法在脑瘫康复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治疗的小儿脑瘫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均予运动功能强化训练(Bobath法),观察组同时联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间歇20 d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GMF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4.4%,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8,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GM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t=2.421、2.235,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7,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功能训练较单纯的功能训练对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效果更好,二者联用可以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从而进一步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