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3篇
  免费   116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52篇
临床医学   2260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427篇
特种医学   284篇
外科学   1304篇
综合类   1858篇
预防医学   193篇
药学   554篇
  1篇
中国医学   584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65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667篇
  2011年   826篇
  2010年   723篇
  2009年   712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 SCI)修复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CBM)、PubMed数据库、Ovid Medline数据库查阅国内外有关应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SCI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用于脊髓再生的生物工程组织支架的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天然材料包括透明质酸、藻酸盐、胶原、琼脂糖等,合成材料包括聚乳酸、聚乙醇酸及其聚合物等,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复合材料。生物支架制作技术分为常规技术、静电纺丝技术和无固相成形技术3种:常规技术的作用非常有限;静电纺丝技术是使用最普遍的技术,但尚待完善;无固相成形技术是较新的技术,并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支架的治疗策略分为电刺激增强支架中生物细胞的活性,模拟细胞外基质的多肽修饰支架,引入生物活性分子和活性细胞的支架,延迟植入支架。克服SCI后恶劣的内环境,合理使用各种支架的治疗策略更加有利于发挥支架的治疗作用。结论组织工程支架在SCI的应用中可对轴突修复提供物理性的桥接,能够促进再生轴突的生长、连接和进一步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脊髓损伤NB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各36例。常规组仅接受康复治疗结合膀胱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辅助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24 h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以及神经功能评分(ASIA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24 h 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残余尿量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分别为97.2% vs.55.6%,(5.1±1.2)次vs (8.3±2.2)次,(189.9±11.4)ml vs (145.3±10.8)ml,(90.2±2.4) ml vs (110.1±3.3)ml,均为P<0.05]。两组的ASI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脊髓损伤NB患者临床症状,有利于患者康复,是一种治疗NB的好的辅助疗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颈髓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1例急性颈髓外伤(外伤后3天内)患者行常规MRI、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41例患者按照常规T2WI上有无异常信号,分为阳性组(17例)和阴性组(24例);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平行于颈髓长轴、前后径和左右径的本征值(λ1、λ2、λ3)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颈髓外伤患者的FA值均降低,T2WI阳性组中ADC、λ2、λ3均增高,而T2WI阴性组中λ3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WI阴性组比较,阳性组中λ3值较高,FA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图显示颈髓损伤处神经纤维有不同程度的稀疏、移位、扭曲及断裂等征象。结论:FA、λ3值是检测颈髓外伤早期颈髓微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纤维束图能直观显示纤维束的细微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MR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SCIWORAMRI特征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诊断为SCIWORA的10例患儿的临床及脊柱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儿均于外伤后(车祸碾压腰腹部1例,外力打击腰部2例,舞蹈练习下腰7例),立即至3天后出现下肢无力、疼痛等脊髓损伤症状,10min~3d(中位时间3.5h)后症状达高峰,出现下肢瘫痪,症状稳定不再进展。伤后2~10d行首次脊柱MRI检查,病变累及全脊髓的1例,累及下颈段、胸段、腰段1例,累及胸段者2例,累及胸、腰段的6例。MRI显示脊髓水肿4例,呈长T2长T1信号;脊髓水肿伴出血6例,出血呈短T1信号。11~18d复查者10例,病变范围减小1例,范围增大2例,范围无变化7例。复查时出血者3例。伤后32~42d复查者4例,均发现脊髓萎缩。本组合并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1例,可见前纵韧带损伤。结论:全脊柱MRI检查是用于诊断儿童SCIWORA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仅可进行脊髓损伤的神经影像学评估,还可显示脊柱X线及CT无法直接显示的脊柱韧带、椎间盘、终板及骨髓等非神经性软组织损伤情况,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脊髓损伤的孕期康复及处理.方法 总结在我院检查并分娩的4例妊娠合并脊髓损伤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合文献讨论其孕期康复、分娩及产后管理.结果 4例妊娠合并脊髓损伤病例,均为初次妊娠,年龄27~33岁,分娩孕周为35+周~38周,脊髓损伤平段T8-T10,4例孕期均有尿失禁、便秘,2例孕期轻中度贫血,1例合并胎儿生长受限,1例合并妊娠期糖尿病.3例胎膜早破,2例早产.3例全麻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例产钳助产分娩.4例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体重2 350~3 350 g.经过孕期系统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各项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 妊娠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孕期应坚持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在多学科团队,特别是产科医生与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师的密切协作下,通常有良好的妊娠结局;但要警惕早产、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对小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胶质瘢痕、轴突再生的干预作用,探讨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ICR小鼠6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n=12)、单纯损伤组(n=18)、莱菔硫烷组[5 mg/(kg·d)SFN,ip,n=18]、溶剂对照组(等体积玉米油腹腔注射,n=18).假手术组仅咬除椎板,余各组行脊髓夹伤术,制备脊髓夹伤模型.建模后1、7、14、21、28 d进行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MS评分);Western blot检测建模后7d各损伤组小鼠脊髓GFAP、CSPG、P65表达情况,28 d后各损伤组GAP-43表达情况;ELISA检测建模后7d各组小鼠脊髓TNF-α、IL-1β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建模后7d各损伤组小鼠脊髓GFAP、CSPG、P65表达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BMS评分9分,各脊髓损伤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术后28 d时单纯损伤组评分为(2.17±0.41)分,溶剂对照组(2.33±0.52)分,莱菔硫烷组(3.33±0.52)分,后者与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行免疫荧光染色可见各脊髓损伤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CSPG、P65表达增加,单纯损伤组与溶剂对照组较莱菔硫烷组更明显.术后7d莱菔硫烷组GFAP、CSPG、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单纯损伤组与溶剂对照组低(P<0.05),术后28 d莱菔硫烷组GAP-43蛋白相对表达量较单纯损伤组与溶剂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建模后7d,莱菔硫烷组小鼠脊髓TNF-α、IL-1β表达较其余损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莱菔硫烷可减轻小鼠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轴突再生,改善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成像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成像技术。通过神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特性,定量反映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各种病变,从而在微观水平对脊髓损伤进行更精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脊髓损伤(SCI)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急慢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情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介入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常规协助排便措施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介入。2组均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实验室检测结果、便秘、腹胀、自主排便、排便次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24 h尿沉渣检查白细胞计数≥10个/高倍镜等指标变化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便秘、腹胀、自主排便、排便次数改善比较,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介入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对照组仅西医康复治疗。分别记录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ASIA神经(运动、感觉)功能状况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独立性功能评定FIM及不良反应。结果:在ASIA神经(感觉、运动)功能、FIM和ADL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外伤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管内药物注射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4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骶管内药物注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Crede手压法、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骶管内药物注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等。【结果】1个月的疗程结束后,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和生存质量评分等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骶管内药物注射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骶管内药物注射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