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国内免费   7篇
  完全免费   41篇
  临床医学   105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临床路径在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目的 研究临床路径在单病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同期住院的室间隔缺损和结肠癌患者各 6 0例 ,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按制定好的医、护、患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诊疗、护理、康复工作 ,对照组按常规医疗护理模式工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候手术日和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 (P<0 .0 5 ) ;健康知识掌握及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1) ,患者满意度提高 1.87%。结论 按临床路径实施诊疗、护理及患者的自理康复 ,可以减少平均住院日 ,降低住院费用 ,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诊疗和护理 ,促进了患者术后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左半结肠癌口服甘露醇肠道准备致肠梗阻3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结肠镜检是目前诊断大肠癌最理想的方法,自从开展此项检查以来大肠癌的诊断率已明显提高.而结肠镜检的成败,肠道的清洁程度是关键之一.口服甘露醇导泻法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广泛用于临床.我院近年来在使用此方法期间遇到3例患者发生急性肠梗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蛋白质质谱分析方法鉴定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美国Ciphergen Biosystems公司金属亲和表面芯片(IMAC3)和蛋白芯片仪,检测146例结直肠癌患者,62名正常人,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的相对含量。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与正常人和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血清蛋白质在质荷比为4467000—15122000,其中有10个蛋白质含量差异有显著意义。146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42例患者被正确检测,62名正常人和3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均被正确识别,检测准确率为98.3%(236/240),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30%(142/146)和100%(94/94)。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快速、准确检测结直肠癌,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结肠、直肠癌活检病理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结合WHO(2 0 0 0 )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标准 ,对结肠、直肠内窥镜活检癌的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探讨。方法 对 12 15例结肠、直肠活检诊断癌的标本进行回顾性阅片 ,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标准 ,并与相应的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诊断进行对照 ,进行手术前后的病理诊断分析。结果 将 12 15例活检诊断结肠、直肠癌的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对比 ,其中 1173例活检诊断结肠癌 ,其中不能肯定癌侵及黏膜下层者 74 2例 ,手术后标本均为浸润癌 ,4 2例为腺瘤癌变 ,手术后标本有 3例癌局限在黏膜内。结论 建议在结肠活检癌的病理诊断中对不能确定癌侵及黏膜下层的病例不使用黏膜内肿瘤诊断 ,因为事实上这些病例绝大多数已是浸润癌。黏膜内肿瘤诊断主要应用于腺瘤及腺瘤癌变。  相似文献
5.
老年结肠癌的特点及术式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总结老年人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来60岁以上的结肠癌患者55例,对其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作总结归纳。结果:老年结肠癌占同期结肠癌总数的50%(55/110);伴随其他疾病占49%(27/55);管状腺癌多见,占80%(44/55);并发肠梗阻占27%(15/55);切口感染占14.54%(8/55);晚期病例占58%(32/55);远处转移占16%(9/55)。全组病例中行右半结肠切除12例,左半结肠切除4例,肠减压、术中灌洗,Ⅰ期切除吻合8例,横结肠切除3例,短路手术4例,姑息切除3例,造瘘3例。结论:老年结肠癌的发病率高;伴随疾病多;管状腺癌多见;并发肠梗阻多;切口感染多;早期病例少,晚期病例多;远处转移多为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采用根治术,分期手术或Ⅰ期切除吻合术,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运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描述腹腔镜技术辅助上,根治性切除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疾病的手术方式,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运用腹腔镜技术游腹腔内病变结肠,结合拖出式直肠肛管背侧纵切,心形斜吻合技术,根治性切除13例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症。结果:13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顺利地完成了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无手术死亡及手术并发症;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随访2-10月,无并发症,排便基本正常。结论:腹腔镜辅助的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右半结肠癌95例误诊与漏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为宪  钟英强 《新医学》2003,34(2):77-79
目的:总结右半结肠癌误诊和漏诊的原因,探讨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被误诊和漏诊的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和结论:95例中主要表现为右腹痛和包块者48例,解黑便和潜血试验阳性者11例,腹痛、烂便或腹泻者27例,只有大便性状改变者2例,首发贫血者7例。误诊为慢性阑尾炎和阑尾脓肿18例,消化性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4例,慢性胃炎6例,慢性胆囊炎15例,慢性结肠炎12例,缺铁性贫血7例,结肠克罗恩病2例,肠结核4例,肠易激综合征2例,钩虫病1例,阿米巴痢疾1例,中医漏诊右半结肠癌8例。误诊和漏诊原因:主诊医生对黑便、粪潜血试验阳性、我国青年大肠癌的特点和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认识不足,片面强调了X线钡剂灌肠造影的结果;部分专科医生结肠镜的操作技术较差。只要采取反复多次行粪潜血试验和全结肠镜检查等措施,则可以减少或避免右半结肠癌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手术前期及术后恢复期结肠癌患血中儿种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特别是恢复阶段的变化及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索18(IL-18)进行测定,采用APAAP法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浏定免疫球蛋白。结果 (1)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血中IL-10明显增高,IL-18明显下降,尤其以伴有转移为。(2)手术前期结肠癌患血中,CD3^ 、CD4^ 细胞明显下降,CD4^ /CD8^ 比值下降;(3)手术前期结肠癌患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明显降低;(4)术后3个月患进入术后恢复期后复查,在非转移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恢复。(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非转移组高于转移组。结论 手术前期结肠癌患体内存在着严重的体藏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失调,且二相互影响。IL-18,IL-10,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机体免疫状态。非转移性肿瘤,术后恢复期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证明上述几项检查在结肠癌患病情的判定及疗效评价、恢复情况判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肠癌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1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林 《临床医学》2006,26(9):87-87
临床上有些结肠癌病例容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从而延误治疗,我院1992年至2004年间,共有11例结肠癌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占同期结肠癌病例总数11%,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阑尾炎并存结肠癌漏诊22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肠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依其特有的症状、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有少部分结肠癌以急性阑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两者可以同时存在,易于误诊及误治,我们收治急性阑尾炎与结肠癌并存22例,对其诊断与治疗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