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A 41例和观察组B 42例(最终脱失5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tDCS假刺激治疗;观察组A加用tDCS假刺激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观察组B加用tDCS治疗及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对患者患侧上肢的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屈肘肌肌张力分级、FMA-UE评分、ARAT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A、观察组B患者与对照组组间屈肘肌肌张力分级、上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观察组B与观察组A患者间屈肘肌肌张力分级,上述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及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均可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tDCS联合虚拟情景互动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有着更为明显效果;与虚拟情景互动训练比较,疗效的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PSEI)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科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的60例PSEI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n=30)与伪刺激组(n=30).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认知康复训练,刺激组在此基础上予以tDCS刺激,每周5次,每次20 min,共4周;伪刺激组仅在初始和最后30 s内施加电流,余同刺激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数字广度测验(DST)、Stroop色词测试(SCWT)、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对两组患者的执行功能进行评定,并予以P300检查,于基线和干预后即刻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PSEI患者治疗前的MoCA、FAB、SCWT、DS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4周tDCS治疗后,刺激组的MoCA评分[(19.13±3.01)分]、FAB评分[(11.80±1.77)分]、SCWT评分[字色耗时(53.09±14.40)s、字色错误2.00(2.00,4.00)分、字义干扰时(25.60±13.34)s]、DST评分[顺背8.00(8.00,9.00)分、倒背5.00(4.00,5.00)分]、P300潜伏期[(333.90±22.96)ms]、P300波幅[(11.03±3.12)μV]均优于伪刺激组MoCA评分(16.83±3.25)分、FAB评分(10.30±1.26)分、SCWT评分[字色耗时(61.27±15.13)s、字色错误4.00(3.00,5.00)分、字义干扰时(33.78±11.26)s]、DST评分[顺背7.00(7.00,8.00)分、倒背3.00(3.00,4.00)分]、P300潜伏期(354.34±24.15)ms、P300波幅(7.98±2.66)μV,刺激组治疗后的MoCA、FAB、SCWT、DST、P300潜伏期、P300波幅差值均优于伪刺激组[(6.20±2.04)分比(3.73±1.66)分,(3.90±1.40)分比(2.27±1.17)分,字色耗时11.13(8.36,16.45)s比2.94(2.16,5.22)s、字色错误3.00(2.00,3.00)分比1.00(0,1.00)分、字义干扰时8.65(5.02,15.57)s比3.21(1.23,5.98)s,顺背3.00(2.00,3.00)分比1.50(1.00,2.00)分、倒背2.00(2.00,2.00)分比1.00(1.00,1.00)分,(47.62±10.26)ms比(27.76±7.24)ms,(5.15±2.06)μV比(2.81±1.48)μV;均P<0.05].结论 tDCS可改善PSEI患者的执行功能,其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够对PSEI患者获得较单一的常规康复训练更好的效果.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一个客观指标,有助于tDCS对PSEI患者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并早期行功能锻炼,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经颅磁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基本原理、安全性、脑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治疗方面进行比较,以便于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不同频率耳甲电针在药物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本院采用tDCS联合低频耳甲电针治疗的40例药物TR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低频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采用tDCS联合高频耳甲电针治疗的40例药物TR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纳入高频组,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后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减分率评估],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低频组治疗有效率(97.50%)高于高频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高频耳甲电针,tDCS联合低频耳甲电针治疗药物TRD效果更好,可改善患者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07-310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高血压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80~2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应激性高血压模型组,通过给予模型组大鼠噪声和足底电击刺激制作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采用尾部套管法检测血压,运用碳纤维电极检测技术测定大鼠电刺激蓝斑核,下丘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的释放量,进一步观察麻醉状态下tDCS(正极置于左侧前额叶皮质,负极置于右侧前肢)对NE释放量的影响。结果:高血压模型组大鼠造模后血压升高(P<0.05)。tDCS(tDCS 2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使模型组1大鼠血压下降(P<0.05),而接受假tDCS(tDCS 0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的模型组2大鼠血压没有下降(P>0.05)。长时程tDCS(2 mA/20 min,每天2次,连续5 d),或者在体tDCS(2 mA/20 min)都可使高血压模型组大鼠下丘脑NE的释放信号幅度减小(P<0.05)。结论:tDCS可缓解应激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升高,这种作用与tDCS减少蓝斑到下丘脑投射系统NE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颅直流电刺激脑卒中康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组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4):289-294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适用于人体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新技术,具有无创、便捷、费用低、副作用少等优点。近年来tDCS被逐渐引入康复治疗领域,其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由国内脑卒中康复及神经调控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循证医学方法学指导下,通过系统检索临床研究数据、评价临床证据及判断证据质量,再经讨论后制订,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tDCS康复治疗提供临床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肌肉牵伸、良肢位摆放、核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MET治疗,观察组则辅以tDCS+MET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2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情况,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及Ca2+浓度,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偏瘫侧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杨氏模量值。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MAS评分、上肢FMA评分、MBI评分、血清γ-氨基丁酸、谷氨酸含量、Ca2+浓度、偏瘫侧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杨氏模量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3.0±0.6)分、(53.2±9.0)分、(78.7±13.3)分、(8.85±2.43)μmol/L、(190.1±43.5)μmol/L 、(2.65±0.36)μmol、(36.7±13.4)kPa、(44.2±12.5)kPa及(45.3±15.2)kPa]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MET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