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1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完全免费   151篇
  临床医学   122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1,自引:7,他引:154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为分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复杂。1926年Barre和Lieon首先提出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激惹致椎动脉受累可引起眩晕视力模糊等综合症状后,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现临床称之为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CSA)、椎动脉压迫综合征、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虽然经过近80年的研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病机制。但随着学者们从解剖学、病理学、神经学及临床多方面对CSA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学说,使对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渐趋一致。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王楚怀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90-192,F003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王楚怀11环枢关节紊乱概述环枢关节紊乱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炎症、退行性变、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造成环枢关节正常解剖改变,如关节松动与位移,并伴有相应症状者,也有人称之为环枢椎不稳〔1〕、上颈椎不稳症〔2〕、环枢关节错缝〔3〕或环枢...  相似文献
4.
耳鸣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耳鸣(tinnitus)是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有响声的一种主观感觉。耳鸣是一种常见症状,不是独立的疾病,许多全身和耳部的疾病均可引起耳鸣。因为耳鸣常引起严重心烦、焦虑甚至抑郁,而长期以来临床上又无特效药物和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耳鸣成为耳科三大难症(耳聋、耳鸣、眩晕)之一。  相似文献
5.
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关系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并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分析130例环枢关节紊乱患及46例颈性眩晕患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环枢关节紊乱患多数有颈性眩晕(占60%),而颈性眩晕患多数有环枢关节紊乱(占89%).经纠正环枢关节紊乱后临床症状太多消失或减轻。结论:提示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发生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认为环枢关节紊乱很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应重枧纠正环枢关节紊乱.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将240例眩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n=120),分别予天麻素注射液600 mg和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30 mg,静滴,每日1次,疗程7 d.统计分析采用SAS统计软件,治疗前两组的基础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或t检验;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采用考虑中心效应的CMH方法.结果①眩晕:意向治疗(ITT)分析表明,治疗组(n=117)与对照组(n=120)疗程结束时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分别为71.19%和54.17%,有效率分别为90.60%和77.50%,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和P= 0.0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P)结果显示:治疗组(n=116)与对照组(n=117)疗程结束时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分别为72.41%和54.70%,有效率分别为91.38%和77.78%,两组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 0.005和P= 0.0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ITT与PP分析结果一致.②前庭功能:治疗组(n=53)与对照组(n=58)疗程结束时前庭功能临床控制率分别为62.26%和42.37%,有效率分别为81.13%和76.27%,临床控制率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0.02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504),ITT与PP分析结果相同.③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n=120)与对照组(n=12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和10.8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538).结论天麻素注射液与倍他司汀注射液均为治疗眩晕的有效药物,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状有效率和前庭功能下降的临床控制率优于倍他司汀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邵祥稳  张庆华 《新医学》1999,30(8):473-474
1 引 言利多卡因是一种广谱局麻药。由于它对心肌具有轻度抑制钠离子内流和促钾离子外流的作用,临床上作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药物。近年来的研究和应用发现,它还可以治疗下列疾病。2 治疗眩晕王小红1998年收治眩晕病人50例,分30例治疗组及20例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利多卡因50~100mg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缓慢静脉注射或按2~3mg/kg量加入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10mL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及维生素B6100mg加入50%葡萄糖液40mL中静脉注射。两组均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有效…  相似文献
8.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9.
盐酸纳洛酮在治疗中枢性眩晕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们试用小剂量盐酸纳洛酮 (北京四环制药厂提供 )治疗中枢性眩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在 1 997~ 1 999年之间 ,我们共收治有中枢性眩晕症状的病人 96例 ,均经过TCD证实存在着椎基底动脉血流方面的改变。随机分成纳洛酮组 (治疗组 )和复方丹参组 (对照组 )。每组 48人 ,其中治疗组男 2 0人 ,女 2 8人 ;对照组男性 2 2人 ,女性 2 6人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因以及伴发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均没有使用钙离子拮抗剂。1 2 方法 治疗组采用纳洛酮 0 8mg加入 2 5 0ml生理盐…  相似文献
10.
头晕或眩晕患者TCD检测血管狭窄率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头晕、眩晕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及其与高血压、糖尿病及年龄的关系。方法:通过TCD检测2159例以头晕、眩晕症状就诊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结果:头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3.42%,眩晕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7.3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眩晕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头晕组(p<0.000),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分别为9.16%、6.85%,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107例颅外血管狭窄,208例颅内血管狭窄。前循环血管狭窄173例、28例后循环狭窄。诊断为Moyamoya病患者3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33例。高血压患者颅内血管狭窄较常见。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系统及颅外各血管受累多见。年龄因素对颅内外各血管的狭窄及血汉速度减低均有相关性。结论:我们认为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头晕患者。两组患者血流速度减低率以后循环为主。血管狭窄以前循环及颅内血管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