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SARS冠状病毒对血液系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2年11月在广东发现首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俗称“非典型性肺炎”)病例。2003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越南河内正式确认此疾病为新的人类传染病,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2003年3月在香港发现其病原体为新的冠状病毒(coronavirus),称之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V)。SARS患常常出现异常的血液学改变,包括淋巴细胞减少(在成人为68%-90%;在儿童为100%,n=10),血小板减少(成人20%-45%,儿童50%),和白细胞减少(成人20%-34%,儿童70%)。同时在部份患D-二矣体水平可见升高。初步的研究表明SARS冠状病毒可侵犯造血细胞,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我们推测其病理生理过程可能包括:(1)通过CD13或CD66a受体,SARS病毒直接侵入造血细胞或感染骨髓基质细胞等,加重细胞凋亡,引致造血抑制;(2)通过生成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等免疫介导造成细胞损害。肺部损害也可部分解释血小板减少。肺部可能是成熟巨核细胞释出血小板的器官之一。SARS病人有广泛肺泡损害,包括充血、水肿、透明膜成,也引致血小板消耗及破坏增加。由于SARS病人常有淋巴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受损,我们认为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通过动员自身造血干细胞和内源性生长因子,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对抗病毒。造血生长因子和造血干细胞在SARS的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人类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6-2001年收治的32例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采用常规升白细胞治疗(对照组)和rhG-CSF治疗(治疗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rhG-CSF具有明显促进白细胞恢复的疗效,其时间长短与白细胞下降的程度有关,对Ⅲ度和Ⅳ度白细胞减少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rhG-CSF是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安全,快速,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4.
粒生素对化疗引起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许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1,9(1):67-69
观察粒生素(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作用。40例恶性肿瘤患随机分为A组和B组,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的方法进行观察。A组第1周期化疗后加用粒生素,第2周期单用化疗;B组第1周期单用化疗,第2周期化疗后加用粒生素。2个周期化疗方案相同。粒生素用量为75微克/天或150微克/天,皮下注射,连用5-7天。结果表明,粒生素可明显减轻化疗后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的程度,并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疗效可靠、价格低廉、毒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5.
艾灸或针刺膈俞穴对环磷酰胺致白细胞减少大鼠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观察艾灸或针刺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对环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2在贵阳中医学院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普通级Wistar大鼠60只,白细胞值(3.0~15.0)×109L-1,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非穴位组,10只/组。②实验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建立白细胞减少症低免疫力动物模型,以环磷酰胺40m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5d,白细胞数值较长时间维持在1.50~2.95×109L-1水平为造模成功。西药组大鼠按每100g体质量给予2.1g/L利血生水溶液1mL灌胃,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d。针刺组将大鼠选取“膈俞”穴(在第7胸椎棘突下两旁肋间),用直径0.22mm、长13mm的毫针刺入约3mm,然后接电子针疗仪,电流强度以使局部肌肉抽动为度,留针连续刺激15min,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d。艾灸组于“膈俞”穴上涂医用凡士林少许,制小艾炷(稍大于绿豆,重量约15mg),直接放在“膈俞”穴上,用线香点燃,待艾炷燃至大鼠挣扎时用镊子夹去,每穴3壮,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次。非穴位组同法固定大鼠,针刺尾部任一非穴位点,自造模结束后第1天起,1次/d,连续11次。模型组造膜后仅抓取固定,但不治疗。空白组不经过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治疗第1,3,5,7,9,11天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治疗第11天检测各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I放射免疫试剂盒125测定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结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值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5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白细胞数量均明显回升(P<0.001);其中艾灸组作用最为显著,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第9天艾灸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空白组基本接近(P>0.05),第11天针刺组、西药组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②治疗后各组大鼠脾质量及脾脏指数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1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均明显增加(P<0.001或0.01),且艾灸组脾质量及脾脏指数已达正常水平,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针刺组、西药组仍未达正常水平(P<0.05)。③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的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1天西药组、针刺组、艾灸组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含量均明显增加(P<0.001或0.01),与空白组基本相似(P>0.05);且艾灸组升高作用强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或艾灸膈俞穴以及常规西药治疗均能回升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强化疗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尤以艾灸膈俞穴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6.
叶绿酸铜钠片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白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甲亢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因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很常见,我们应用叶绿酸铜钠片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抗精神病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抗精神病药对白细胞影响的文献报道比较多,但相关护理方面的报道较少。为了观察抗精神病药物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并探讨其护理对策,作者对本院2001年1~12月住院病人中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病例及所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rHuGM—CSF对化疗所致的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方法,观察了rHuGM-CSF经皮下注射给药方法治疗53例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与58例靠输鲜血或其它手段治疗化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相比较结果是GM-SCF使WBC回升至正常值所需平均时间为4天,对照组为16.9天,治疗组7天以内使WBC恢复正常值患者占70%,而对照组为27.6%,治疗组血小板的回升也有显著性差异,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11.325,对照组为29.31%,治疗组在使用r 相似文献
9.
<正> 笔者于1998年4月~2002年11月自拟升白汤对135例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Ac.T5diff血液分析仪在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Ac.T5diff血液分析仪检测白细胞及分类情况。方法利用Ac.T5diff血液分析仪检测78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研究其化疗前后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变化、分类异常时与手工法分类计数结果比较及不同rhG-CSF应用策略后患者白细胞总数变化情况、平均每例使用rhG-CSF支数和剂量情况。结果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5d白细胞数即开始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均增高,至化疗后15~20d趋于稳定,化疗后25d均开始上升至正常值附近,而嗜酸性粒细胞均趋于稳定。Ac.T5diff检测结果提示细胞分类异常时,进行手工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分类增高(P〈0.05),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减少(P〈0.05),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相近(P〉0.05)。不同rhG-CSF应用策略均能有效防止白细胞减少症,化疗结束后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才使用rhG-CSF3支,而化疗结束后第2天应用的策略是使用rhG-CSF7支。结论 Ac.T5diff血液分析仪能有效监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骨髓抑制,提示分类异常时应进行手工分类,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化疗结束后白细胞计数降至2.0×109/L才注射rhG-CSF更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