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81篇
  免费   999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90篇
基础医学   217篇
口腔科学   201篇
临床医学   4147篇
内科学   309篇
皮肤病学   77篇
神经病学   144篇
特种医学   30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17篇
综合类   4133篇
预防医学   1405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2122篇
  29篇
中国医学   2211篇
肿瘤学   368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412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697篇
  2019年   402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535篇
  2016年   574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1262篇
  2013年   1310篇
  2012年   1616篇
  2011年   1669篇
  2010年   1397篇
  2009年   1092篇
  2008年   1549篇
  2007年   868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47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常穿高跟鞋的疼痛信号 长期穿过高的高跟鞋,疼痛是第一个重要的信号。这种酸痛其实就是一种警告,它提醒主人,倘若你继续坚持,轻则足部会磨出水泡,进而可能会长出鸡眼,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拇趾外翻,最终影响足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醋氯芬酸与曲马多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the prostate,TURP)后患者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196例于本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8例,A组术后给予醋氯芬酸分散片;B组术后给予曲马多缓释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内VAS评分、膀胱痉挛出现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24h内各时间节点的VAS评分、膀胱痉挛出现的次数与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恶心、眩晕、头痛、精神不振及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醋氯芬酸与曲马多对经TURP术后患者膀胱痉挛性疼痛的疗效相当,醋氯芬酸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制作实验性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疼痛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取5只Wistar雄性大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前列腺组织,按双缩脲法测定蛋白含量,以生理盐水稀释至40 mg/ml,再加等量完全弗氏佐剂乳化.将正常40只动物分为2组,每组20只.麻醉后打开大鼠腹腔,在前列腺的背叶注射乳化后的抗原液0.1 ml.2周后在大鼠腹侧2点及背侧2点各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0.1ml.8周后取前列腺组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形态.结果 8周后模型组前列腺间质及腺体中可见大量弥散的淋巴细胞浸润.模型组血清COX-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5.6±0.9) U/L vs.(23.4±0.8) U/L,P<0.01],模型组组织COX-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4.4±3.9) U/Lvs.(29.3±2.1) U/L,P<0.01].模型组造模成功率为80%,大鼠前列腺病理炎症得分水平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856±0.026) vs.(0.217±0.145),P<0.01].结论 联合应用弗氏完全佐剂和不完全佐剂,可形成稳定广泛的自身免疫性前列腺炎症,这种变化在造成疼痛的免疫指标上符合人类慢性前列腺炎的变化,理论上,可作为疼痛免疫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吗啡镇痛和耐受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9组(n=6),对照组(C组)、吗啡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MK-467组(右美托咪定抑制剂组)、右美托咪定加吗啡组(M+D组)、MK-467加吗啡组(MK+M组)、右美托咪定加吗啡耐受组(D+MD组)、MK-467加吗啡耐受组(MK+MD组)和吗啡耐受组(MD组)。皮下注射吗啡50mg/kg,1次/d,连续4d,建立吗啡耐受模型。于给药前1d测定热甩尾潜伏期(TFL)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皮下注射吗啡5mg/kg后,腹腔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和MK-467。每隔30min测定热甩尾潜伏期(TFL)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TWL)(0、30、60、90、120min)。结果与C组比较,M组、D组、M+D组、D+MD组和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组比较,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D组比较,D+MD组TFL和TWL升高(P〈0.05)。与M组比较,MK+M组TFL和TWL降低(P〈O.05),与MD组比较,MK+MD组TFL和TWL降低(P〈O.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增强大鼠吗啡的抗伤害反应,并减轻吗啡耐受反应。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肩部障碍有肩关节半脱位、肩痛和肩手综合征,尤其肩痛是影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谷氨酸、P物质、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及其在疼痛传导通路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探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肽,广泛存在于机体各种组织、器官,能够结合TrkA受体和p75NTR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生长因子的失调与多种病理学的疼痛有关,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疼痛的产生及维持中担任重要角色。而神经生长因子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机理尚不清楚。本文对其现在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疼痛的影响。方法:80例临床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早期护理干预组2组,n=40。观察2组患者4周后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4周后对照组疼痛的发生率为47.5%,而早期护理干预组疼痛的发生率为12.5%。与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减轻脑卒中后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疼痛症状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伴有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度洛西汀组与帕罗西汀组,每组各58例,度洛西汀组给予度洛西汀肠溶胶囊口服治疗,初始剂量:30~60 mg/d,可追加至90 mg/d。帕罗西汀组给予帕罗西汀片口服治疗,初始剂量:20 mg/d,可追加至50 mg/d。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疼痛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度洛西汀组痊愈率为62.07%,明显高于帕罗西汀组的37.93%(P<0.05);度洛西汀组治疗后各疼痛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帕罗西汀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度洛西汀在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方面具有起效快、疼痛改善明显、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可作为目前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痛护理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住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4例,随机分为无痛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82例。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优质护理,无痛护理组在常规护理上采用无痛护理。两组患者均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48 h进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进行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以及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结果无痛护理组在术前24 h及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治疗方式满意度调查两组比较(89.0%比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67,P〉0.05);疼痛照顾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6.3%)优于常规护理组(8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9,P〈0.05);疼痛缓解满意度调查无痛护理组(95.1%)优于常规护理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6,P〈0.05)。结论采用无痛护理模式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的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95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析引起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出现疼痛24.2%(23/95),其中轻度疼痛14例,中度疼痛7例,重度疼痛2例。假体松动与骨质疏松为诱发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分别为30.43%(7/23),21.74%(5/23);次要原因为软组织粘连、心理原因,分别为17.39%(4/23)、13.04%(3/23);感染和不明原因诱发疼痛为8.70%(2/23)。诱发2例重度疼痛为假体松动,中度疼痛7例中5例假体松动,2例骨质疏松。轻度疼痛14例,为骨质疏松3例,软组织粘连4例,感染2例,患者心理因素导致疼痛3例及不明原因疼痛2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股骨头置换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松动与骨质疏松,而软组织粘连、感染、患者心理因素也是诱发疼痛的原因,对症处理可以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