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17篇 |
国内免费 | 179篇 |
完全免费 | 28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7979篇 |
出版年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172篇 |
2016年 | 221篇 |
2015年 | 287篇 |
2014年 | 565篇 |
2013年 | 601篇 |
2012年 | 806篇 |
2011年 | 787篇 |
2010年 | 678篇 |
2009年 | 751篇 |
2008年 | 899篇 |
2007年 | 906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302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10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3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49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描述手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状况,探讨影响疼痛控制满意度的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地区5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04例手术后第2天的住院疼痛患者进行了调查,问卷由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疼痛治疗指数和病历资料核查表3个部分组成。结果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总体满意度平均评分为7.3。疼痛控制教育、医生对疼痛的处理、疼痛减轻、患者受到的所有针对疼痛的照料、医生或护士是否告诉患者要优先有效地控制疼痛以及手术次数共6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是影响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者对术后疼痛控制较为满意;疼痛控制服务因素是影响手术后患者疼痛控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建议制订术后疼痛控制制度和标准,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术后疼痛控制质量,提高术后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对肝癌介入治疗中疼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疼痛患者的心理学特征及术中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术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16例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心理测验。术中发生疼痛后依次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镇痛,并分别于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和药物治疗后采用数字疼痛量表(NRS-10)测定疼痛程度。使用SPSS1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和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依次降低,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0.01)。经心理干预完全缓解5例(2.31%),有效缓解63例(29.17%)。所有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疼痛均缓解。术前SCL-90评分中躯体化、焦虑和恐怖3项因子分与心理干预前疼痛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疼痛控制方式,可部分缓解肝癌介入术中疼痛,对药物治疗具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荷马在他的长诗“伊里亚德和奥德赛”(Iliad and Oayssey)里最早记载了臭氧的独特气味,他描述这种气味是伴随雷电产生的。1785年德国物理学家Van Marum用他的大功率电机进行试验时发现.当空气流过一串电火花时,可产生一种特殊的气味。1801年Cruikshank观察到水电解过程中在阳极也产生同样气味的气体。1840年荷兰的科学家Schonbein在电解和火花放电试验过程中.闻到一种独特的气味,他断定这是一种新物质.并向慕尼黑科学院提交备忘录,宣告发现了臭氧;他把它命名为“Ozone”(臭氧),取自希腊字“Ozein”一词。意为“难闻”。1857年.Von Siemens研制出了臭氧发生管-西门子管.极大地推动了臭氧技术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据统计,75%的手术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导致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Ⅲ[1]-311. 相似文献
5.
适时翻身替代定时翻身预防临终癌症患者压疮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时翻身替代定时翻身预防临终癌症患者压疮效果的异同.方法 调查及分析临终癌症患者采用定时翻身(2 h/次)与适时翻身(<6 h/次)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出现不适感、压疮发生率、对翻身满意度等.结果 与定时翻身相比,延长翻身间隔时间为6 h内,患者出现疼痛、胸闷、呼吸困难、睡眠不足、烦躁等不适感明显下降(P<0.0001);但压疮的发生率并未增加(P>0.05);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定时翻身组(P<0.05).结论 传统的定时翻身原则不利于临终癌症患者对翻身的耐受,且不符合该类患者的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在适当的时间给予临终癌症患者翻身. 相似文献
6.
7.
8.
9.
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比较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人工全髋假体和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远期生物相容性反应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方法:2002-01/2006-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一科收治的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实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置换组和人IX2极股骨头置换组.全髋关节置换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1±3.5)岁,合并内科疾病1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1±6.4)岁,合并内科疾病35例.①人工假体选择:16例假体采用德国Link公司及美国Zimmer公司产品,44例为北京蒙太因公司提供的人工关节.②术者资质:手术均由本科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10年高年资医师作为术者完成,术者资格符合岗位技术标准要求.③置入后评估: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7个月,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结果:①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比较: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例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髋臼壁磨损而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患侧髋部红肿、疼痛,经证实无假体周围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③关节功能随访比较:平均随访37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9.8±8.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2.7±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50.2±24.3)min,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05.8±22.1)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990.1±184.6)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680.5±154.7)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出现髋关节疼痛及髋臼磨损等生物相容性反应的几率较低,是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疼痛教育对妇科病人疼痛认知度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通过疼痛教育提高住院病人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改善术后镇痛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将272例拟施行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施疼痛教育组(实验组)和未实施疼痛教育组(对照组),每组各136例。实验组由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后一对一实施疼痛教育,教育内容统一,(包括疼痛概念、疼痛评估方法、疼痛的不良反应、术后常用的镇痛方法及优缺点等)。对照组未予疼痛相关教育。术前由责任护士用同一指导语进行问卷调查,评估病人对术后疼痛及镇痛的认知度;术后观察比较病人疼痛程度(VAS评分)、镇痛处理、舒适度及恢复情况(包括首次肛门排气和首次下床时间、24h和48h睡眠时间、住院天数)。结果实验组对术后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不同镇痛需求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4h和48h睡眠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首次肛门排气和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P<0.01)、住院天数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疼痛教育能显著提高病人对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提高病人术后镇痛的接受程度,改善妇科病人术后的镇痛质量,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