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篇 |
免费 | 108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57篇 |
内科学 | 15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63篇 |
预防医学 | 15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对脑出血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出血后偏瘫且步行功能受限患者1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给予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但步行能力及下肢痉挛评分较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髋-膝关节空间位置组合综合模式下踝关节背屈锻炼方式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训练,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并能减轻下肢痉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语言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伴失语症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及家属意愿,将患有失语症的偏瘫患者6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运动疗法。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同时进行语言治疗,以完成指令训练(包括口头指令和文字指令)为主。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用简式Fugl-Meyer进行评估,用汉语失语症评价表对执行指令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患侧、病程、下肢Fugl-Meyer积分、失语症执行指令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评定及步行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周后观察组患者在以下几项评估中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下肢Fugl-Meyer积分[(24.01±2.64)分vs(17.23±3.54)分,P〈0.01),执行指令评定[(8.08±1.00)分vs(5.63±0.81)分,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67.83±6.91)分vs(56.67±5.77)分,P〈0.01],步行能力分级[(4.17±0.75)分vs(2.73±0.50)分,P〈0.01]。结论联合语言训练对偏瘫伴失语症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社区康复训练中运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康复训练,实验组在普通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并用足印步态分析比较两组训练前后步行能力康复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10周后,两组均获一定疗效。实验组FAC评分为3.37±0.25,高于对照组的3.14±0.44(P<0.05);实验组BBS评分为38.23±2.37,高于对照组的35.45±1.41(P<0.05);两组步长、步宽、步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社区康复训练中运用渐进式核心肌群训练对恢复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血管性痴呆32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清开灵注射液治疗脑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将中医学辨证属于实证的64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清开灵注射液组)和对照组(脑复康组),治疗5周后,将两组治疗前后在智力障碍程度、肢体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医证型疗效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智力障碍程度变化(有效率、MMSE、ADL积分)、肌力、步行能力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血流变指标虽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开灵注射液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改善智力障碍、肌力、步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偏瘫患者步速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治疗A组、治疗B组、治疗C组,每组15例。对照组先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A组:先头穴电针,再常规康复治疗,最后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B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进行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最后给予头穴电针,治疗C组:先常规康复治疗,接着给予头穴电针与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同步治疗,临床观察4周。评定治疗前后患者Berg评分、步行速度(步速)、步行频率(步频)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比治疗前增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治疗A组、治疗B组和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C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提高比治疗A组、治疗B组的提高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A组与治疗B组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电针配合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唐卫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2):116-117
目的 探讨强制步行对脑卒中步行能力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36例运用强制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在评定步行功能后继续在监测下行强制步行训练,治疗组使用规范化康复训练,治疗两周、四周时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两周、四周评定发现,治疗组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强制步行方法虽然早期能迅速提高步行功能,但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长期步行功能预后,有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及由此引起其他系统的机能改变,均易导致平衡失调[1],同时脑卒中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步态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2]。表现为步态异常、行走[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提高帕金森病(PD)步行及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及对照试验,将39例PD患者分为康复训练(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接受2次的康复讲座和咨询;试验组另进行以运动疗法为主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每周3次×8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和室内平地45 m折返行走能力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有改善,试验组评分提高(5.70±4.54)分,对照组提高(2.11±2.49)分,以试验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平地45 m折返行走能力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试验组评分提高(4.81±2.88),对照组无显著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管理结合运动疗法的个体化康复训练对PD患者步行及平衡运动功能的改善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