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10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5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181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26篇 |
特种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23篇 |
综合类 | 53篇 |
预防医学 | 18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30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病例1:男,29岁.视物成双,走路不稳9d,于2006年5月13日入院.5月2日出现头痛,伴流涕,打喷嚏,无发热,无咳嗽,无腹泻,自服康泰克、先锋Ⅳ号,5月3日自觉视物发花,5月4日出现视物成双,步态蹒跚,不能走直线.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患儿的步态异常通常是由于附着在关节两端的肌肉痉挛或者挛缩引起,抑或是不能够自主平衡协作肌与拮抗肌导致。膝关节异常是最常影响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因素,主要发生在矢状面。该文通过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常见膝关节步态异常的临床表现进行分型,介绍国外对于各型治疗的临床进展和指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目测法与简单器械对113例腰腿痛患者的步态作了测量与分析,按步态异常程度,目测分为三级,Ⅰ级50例(44.2%),Ⅱ级47例(41.6%),Ⅲ级16例(14.0%),异常率55.8%。器械测量了步速、步幅、步宽、步角和站立相、摆动相的时值参数。前三项与正常值相比有明显差异,左右腿的步角差摆动相时值差在三组间无明显差异,在观测中见到摆动相与步速、步率及步幅具有一致性,而立地相与步速等则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平衡功能2级或以上可以独立行走的偏瘫患者5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治疗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于护理组的指导下进行规范化的简易24式太极拳训练。两组在治疗后8周运用HASOMED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步态周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参数(两步长度、脚的最大高度、最大足偏径、着地角度、步速)进行测定评分(评分依据步态分析系统自带软件REHA WATCH作为标准)。结果在康复8周后治疗组的步态参数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参数有明显的影响,可改善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自动步态机器人训练与评定系统在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0例采用Lokomat系统行步态训练12周。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6周、12周记录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EMS)、步速、步长、双支撑期、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SI)、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减重量。结果全部患者完成规定训练。LEMS、左下肢步长、右下肢步长、左下肢双支撑期、右下肢双支撑期、左下肢单支撑期、右下肢单支撑期及对称指数、运动平板速度、运动平板步行距离、地面步速、减重量,训练前、中、后比较均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步态训练机器人有助于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异常步态。 相似文献
6.
7.
脑白质高信号与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3):385-390
目的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作为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影像学特征之一,已经被证明与步态障碍相关,而针对其对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WMH与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查体的受试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根据Fazekas评分将受试者分为WMH低负担组(0~2分)和WMH中-高负担组(3~6分)。通过4米步行、起立行走(Timed Up and Go, TUG)测试、简易体能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 SPPB)以及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估下肢功能;用 10次双手轮替、10次手指捏合以及10次双手握拳时间评估上肢功能。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线性回归探究WMH和上下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选的256名受试者平均年龄为(61.6±10.1)岁。其中WMH低负担组172人(67.2%),中-高负担组84人(32.8%)。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身高、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其他cSVD分型后,WMH中-高负担组受试者的步宽增宽(β=1.174,P=0.021)和步频增加(β=0.533,P=0.022),与步长和步速无关(β=-1.550,P=0.228;β=0.062,P=0.429)。WMH中-高负担组的受试者Tinetti得分以及SPPB试验得分明显低于低负担组(β=-1.127,P=0.000;β=-0.844,P=0.000),TUG试验用时也明显增加(β=1.518,P=0.000)。10次双手轮替、捏合以及手运动用时WMH中-高负担组也明显增加(β=0.635,P=0.021;β=0.962,P=0.000;β=0.518,P=0.020)。结论 严重WMH会造成上肢以及下肢运动功能的障碍,导致运动功能下降。对于探究WMH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机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节律性听觉刺激(RAS)通过一定的外部节律刺激(如音乐、节奏)激活听觉中枢和大脑运动区,控制下肢肌肉配合节奏训练、调整步态模式,从而达到改善步态的效果。RAS是一种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的新兴康复治疗方法,其机制假说包括夹带机制、运动听觉机制和动机。RAS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步态参数(步速和步长)、增加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且不同频率和训练时间均会对其干预效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ISO 7206标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方法 建立肌骨数值模型,对正常行走步态进行仿真,以获得下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建立对应的全髋关节假体有限元模型,应用步态载荷进行计算,并对比ISO标准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结果
正常行走步态下,髋关节力分别在20%和54%步态周期出现峰值,以此作为有限元计算的步态载荷,得到20%步态周期时假体应力最大;松动模型中假体柄上最大应力大于无松动模型中假体柄上最大应力,且应力分布趋势存在差异;分析对比ISO测试和不同体重人体步态载荷下的假体最大应力,得到ISO测试中最大应力水平对应108~142 kg体重载荷下的假体最大应力。结论ISO测试中合格的假体可满足100 kg体重人体正常步态下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参数与平衡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Brunnstrom Ⅳ、Ⅴ期各38例),采用平衡检测仪、星状伸展平衡测试(SEBT)进行评定,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量步速、步频,计算双侧步长比、支撑期时间比、摆动期时间比、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比。步态参数和平衡功能测试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runnstrom Ⅴ期患者平衡和步态参数均优于Ⅳ期患者(|t| > 2.268, P < 0.05)。所有患者步速、步频与平衡功能多数参数相关(|r| > 0.335, P < 0.05)。Brunnstrom Ⅳ期患者步长比与SEBT测量结果负相关(r = -0.467~-0.613, P < 0.01),Brunnstrom Ⅴ期患者步长比与平衡仪内外稳定极限负相关(r = -0.356, P = 0.028)。Brunnstrom Ⅳ期患者摆动期时间比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r = -0.335, P = 0.040)、内/外极限比(r = 0.510, P = 0.001)、星状伸展平衡测试多数结果(r = -0.330~-0.445, P < 0.05)相关。Brunnstrom Ⅳ期患者髋、膝关节屈曲比与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 > 0.326, P < 0.05),Brunnstrom Ⅴ期患者膝关节屈曲比与多数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相关(r > 0.329, P < 0.05),髋关节屈曲比仅与平衡仪前后稳定极限相关(r = 0.369, P = 0.023)。结论 步速和步频可较好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步态的时空对称性在功能较低的患者中与平衡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