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3篇 |
免费 | 39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5篇 |
基础医学 | 55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193篇 |
内科学 | 12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05篇 |
特种医学 | 5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26篇 |
综合类 | 1080篇 |
预防医学 | 282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496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922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93篇 |
2021年 | 146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160篇 |
2016年 | 165篇 |
2015年 | 203篇 |
2014年 | 391篇 |
2013年 | 406篇 |
2012年 | 468篇 |
2011年 | 492篇 |
2010年 | 387篇 |
2009年 | 347篇 |
2008年 | 293篇 |
2007年 | 178篇 |
2006年 | 117篇 |
2005年 | 69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对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在我院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利用SAS随机数字软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单一药物)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改良版(M-WCST)在治疗前和治疗第3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PANSS总评分及阴性症状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WCST评分错误应答数较对照组低,M-WCST评分总正确应答数和正确分类数高于对照组,WMS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认知功能优于单一使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我国北方地区寒冷季节较长,有时昼夜温差相当大,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区。诱发脑血管病的六大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肥胖、吸烟、饮酒。其中,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如果糖尿病患者突发脑血管疾病,有可能因为损伤了神经系统而出现一些功能障碍,因此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这将有助于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减少脑血管后遗症。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探讨对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 显示,早期康复护理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探讨体感交互技术 Kinect 在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②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干预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康复项目基础上,实施体感交互技术 Kinect 辅助训练,于实验前和实验第4周时进行简化 FMA 运动功能评定。③结果4周后两组患者的 FMA 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组在屈肌系统运动、伸肌协同运动、坐位伴有协同运动及总成绩4项评分均比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或 P <0.05)。④结论体感交互技术 Kinect 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衡促进训练方法,并观察其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重建术后患膝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2周的术后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3周开始。对照组患者采用家庭训练,观察组隔日来我院进行平衡促进训练,术后13、14周进行快速重心转移训练、患肢负重训练、膝关节半屈曲位靠墙下蹲训练、静脉平衡评定训练仪训练,术后14、15周进行靠墙下蹲训练,静态平衡训练由平板过渡到软垫,由睁眼过渡到闭眼,增加折返跑、反向跑、侧方跑等训练。在术后12周及16周末时,采用 PC7012静态平衡功能评定训练系统进行静脉平衡功能评价。采用双极表面电极电刺激髌韧带,记录股内侧肌电图(EMG)。结果治疗16周后,闭眼状态下观察组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为(408.8±20.0),LFS 指数为(6.4±1.7),对照组分别为(435.5±20.1)mm^2,(11.3±1.3),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12周后的睁眼状态和闭眼状态及第16周睁眼状态下,两组患者覆盖90%椭圆区域面积及 LFS 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周末时 EMG 无显著差异,在术后第16周末时观察组股内侧肌 EMG 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 ACL 损伤重建术后患者在采用一般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平衡促进训练,可明显改善和恢复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针刺与康复不同干预组合与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疗效、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的相关性.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先针刺后康复训练组、先康复训练后针刺组,各30例.比较其治疗0d、14 d及28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0d、14 d观察TNF-α、IL-1β水平.结果 治疗14 d后,先针刺后康复组对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先康复后针刺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均有下降,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升高,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疗效相当(P>0.05).结论 针刺与康复训练不同干预次序的两种治疗方案均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状态,提高其生活能力.治疗14天后,先针灸后康复组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先康复后针刺组,说明在恢复早期有因针刺、康复干预次序不同而产生疗效差异,故临床上对中风恢复早期的患者可以采取先针刺后康复的治疗次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引导式教育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例行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患者基于引导式教育的康复训练.评价治疗前后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FMA、BI评分上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引导式教育旨在解决患者主观参与性问题,通过引导式教育有助于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到术后康复训练中去,进而提高康复训练质量和效率,随之提升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针对典型病例提出切实有效的康复评定方案,改进康复训练方案,有效提高老年常见病症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独立能力.在康复体系研究中,我国还没有一种能与国际接轨的老年康复医师的考核和资格认证及登记-注册制度,指出了康复医学高级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提出康复医师专业职业技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影响.方法 将133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需进行康复训练患者分为PICC组68例和留置针组65例,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置管并发症方面,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针组,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PICC置管输液对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安全可靠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留置针.PICC置管不仅能够方便、 快速地完成临床用药;同时还可以减少护士工作量,降低护士劳动强度,使护理人员有更多时间用于观察病情和健康教育;患者又有更多时间进行康复训练,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以行肩袖损伤微创术后1周转入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康复训练计划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Fugl-Meyer评分方面,治疗前2组患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2组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手术的患者按照计划实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