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2篇 |
国内免费 | 152篇 |
完全免费 | 155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459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7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9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158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154篇 |
2004年 | 136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风偏瘫的全桥运动治疗方案及其安全性初探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本文设计一全桥运动治疗方案,作为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治疗的组成部分,并对6例接受此方案的偏瘫患者作了观察。发现在全桥运动治疗中,收缩压、脉率累度上升,平均分别为1.2kPa.22bpm,P<0.05,共420次全桥运动中,病人均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方案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2.
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实施口腔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抢救呼吸衰竭病人的首选措施 ,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发生率高达 18%~ 60 % ,病死率超过 5 0 % ,严重影响此类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有研究提示 ,下呼吸道细菌培养有 67%与口腔细菌培养菌株相同[1] 。口腔细菌移位进入下呼吸道是引起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已得到公认。但是 ,对经口气管插管者来说 ,此项操作存在脱管的风险。因此 ,操作者顾虑多 ,方法不一。自 2 0 0 1年 7月— 2 0 0 3年 2月我院ICU采用不同方法对气管插管病人行口腔护理 ,并进行效果监测 ,旨在探讨插管者口腔护理的有效… 相似文献
3.
护士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身居临床工作第一线的护士,既是药物治疗的执行者,又是病人用药前后的监督者,在合理用药的过程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WHO1997年修订的合理用药的标准是:①药品正确;②符合适应证;③疗效、安全性、适用性、价格可承受性对病人适宜;④剂量、用法与疗程 相似文献
4.
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8例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在脊髓病变处分两点共注入50μL嗅鞘细胞悬液,细胞数共约10&;#215;10^5个。结果:术前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ALSFRS)[(18.6&;#177;7.9)分]分别与术后2~4周【(21.8&;#177;7.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76,P=0.049),与术后3~6个月[(21.5&;#177;7.6)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025,P=0.083),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稳定或改善。术后行肌电图检查的患者显示术后自发电位减少或消失,收缩时肌电波幅较术前明显降低,电位密度明显增加。结论:嗅鞘细胞移植安全可行,术后2~4周和3~6个月均能阻止或逆转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5.
6.
超声空化与超声医学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冯若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1):63-65
超声波是一种波动形式,可以作为信息载体用于探测人体内的病变信息,这便是超声诊断;超声波又是一种能量形式,当超过一定剂量的超声波作用于人体病变组织,并通过它对组织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时,这便是超声治疗。超声诊断和超声治疗共同组成了现代超声医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住院患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性评估表。方法选择2003年9月~2004年9月我院1434例住院患中发生跌倒事件17例,分析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同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系数权重法.建立住院患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结果年龄、既往跌倒史、视听力情况、疾病因素、肢体情况、药物影响、不良症状、精神神经情况及平衡能力下降等是住院患跌倒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住院患应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能全面了解患的状况.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能防止住院患跌倒事件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医护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9种调血脂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0年版)中9种调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200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与调整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全面检索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2年8月;同时检索中国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和WHO乌普沙拉检测中心数据库.以药物的调脂作用、冠心病的预防作用以及毒副作用为评价指标纳入相关文献,科学、客观、真实的评价纳入文献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每个品种的评价和品种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依据.结果相互比较药物调脂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的等效剂量(LDL-C降低25%)为:阿托伐他汀10 mg/d,辛伐他汀20 mg/d,普伐他汀40 mg/d,洛伐他汀40 mg/d,西立伐他汀0.3 mg/d,氟伐他汀80 mg/d;现有证据尚不能对吉非贝齐与非诺贝特比较,阿西莫司与他汀或贝特比较做出判断.调脂药物对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研究结果显示,普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对冠心病一级预防有效,长期应用能减少用药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吉非贝齐一级预防虽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但不降低总死亡率;二级预防的研究中被证明有效的药物是: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吉非贝齐和非诺贝特.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英、美等国政府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均提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横纹肌溶解作为他汀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属于一种偶发性疾病.综合现有数据,横纹肌溶解发生率西立伐他汀最高,普伐他汀与氟伐他汀较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介于两者之间.世界范围内非诺贝特的不良反应事件报道明显少于吉非贝齐.结论依据现有结果,9种调血脂药物中疗效确切、安全、证据质量高、应用广泛的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现有证据表明,疗效较好、较安全,但尚需更多证据支持的有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非诺贝特;安全性不如同类药物或研究证据太少的是西立伐他汀、吉非贝齐、阿西莫司. 相似文献
9.
基因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生物体的性状是由核苷酸序列构成的基因决定的。如果核苷酸序列发生了改变,就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人类某些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基因核苷酸序列的改变而引起的,校正被改变了的核苷酸序列—基因治疗就成了治疗这些疾病的首选方法。所谓基因治疗是将外源基因即正常的或野生型基因导入目的细胞,纠正和补偿致病基因产生的缺陷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治疗的风险评估及预防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方法,也是护士最基础的护理操作。但由于“简单”的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中涉及人多、物多、环节多、持续时间长、应用范围广等诸多因素,更重要的是静脉输液是一项侵入性操作,其隐患和不安全性显得相当重要。为此.笔者提出重新全面评估静脉输液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