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孕妇既往没有心脏病史,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以心肌损害为特征的心力衰竭症候群,称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约占妊娠合并心脏病的4.0%-5.7%,重度子痫前期中约有4%发生此病。因发病隐匿,病情危重,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及胎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极为重要。本文就其诊断及处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胎儿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T174M、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分别检测67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HDCP组,其中妊娠期高血压组12例和子痫前期组55例)与7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胎盘的T174M、A1166C突变位点和ACEI/D多态性的基因型。结果(1)HDCP组、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分别和对照组比较,AG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相对于AA基因型,HDCP组和子痫前期组AT1RAC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3.241和3.667,子痫前期组C等位基因相对A等位基因的OR值为3.400。(3)相对于Ⅱ基因型,HDCP组和子痫前期组ACEDD基因型人群的OR值分别为2.899和3.429;D等位基因相对于I等位基因的OR值分别为1.76和1.90。(4)2组ACE和AT1R联合基因分析:相对于Ⅱ-AA联合基因型,同时携带AC-DD和AC-DI联合基因型OR值为7.5。结论胎儿AGT基因T174M多态性可能与HDCP的发生无关联;胎儿AT1R基因A1166C和ACEI/D多态性均与HDCP的发生可能有关,胎儿ACE基因缺失及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可能共同对HDCP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182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早发型和晚发型的角度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182例,按发病孕周分为早发型组45例(≤34周)和晚发型组137例(>34周),早发型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A组17例(≤32周)、B组14例(>32周~≤34周)、C组10例(>34周),比较各组的母儿结局。结果:80·2%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未进行正规产检;早发型比晚发型舒张压高、延长孕龄长、剖宫产率低、新生儿Apgar评分低、围产儿死亡率高,P<0·05;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新生儿窒息率(10%)和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降低,P<0·005。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和管理对于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比早发型妊娠结局好。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母儿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4.
子痫前期的病因学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子痫前期/子痫属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是自古以来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率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它发生于妊娠中晚期、分娩期及产后早期,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及其他全身系统性的紊乱,以全身抽搐为特征的子痫是疾病的终期阶段。子痫前期不能预防。临床上以筛查无症状的孕妇、监测已诊断的孕妇及胎儿、必要时终止妊娠为主要处理措施,这也是治疗性早产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39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9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和预防子痫护理,合理掌握终止妊娠的时间,并做好分娩前后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产妇恢复良好,新生儿健康。本组均痊愈出院。结论: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及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169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患者期待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度子痫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回顾分析本院169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血清尿酸水平对预测子痫前期母儿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血清尿酸水平(UA)对预测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测定77例子痫前期孕妇(UA正常31例,尿酸UA升高46例)及44例正常妊娠孕妇住院后的血尿酸值,观察两组孕妇血尿酸、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的改变,分析子痫前期患者不同血尿酸值与母儿预后的关系。结果:子痫前期组UA、肌酐(Cr)、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酸(ALT)、谷草转氨酸(AST)均高于正常妊娠组,而白蛋白(Alb)、白球比(A/G)、Ca2 均低于正常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尿酸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Cr、BUN、Alb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ALT、AST、A/G、Ca2 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产后出血、肾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比正常组增加(P<0.01),而剖宫产、胎盘早剥、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尿酸升高组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早产、FGR的发生率以及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尿酸升高与子痫前期及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分娩的9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早发型组,妊娠<34周)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晚发型组,妊娠≥34周).结果 与晚发型组相比,早发型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蛋白尿(++)或>2 g/24 h方面、异常围生儿结局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792、4.741、27.03,P均<0.05).早发型组围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1743.86±630.34)g明显低于晚发型组(2940.47±762.36)g(t=6.71,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痈前期患者的病情重,异常围产儿结局发生率高,存活率低.积极预防、预测、早期诊断及处理早发型重度子痛前期患者对改善母婴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8):617-617,620
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7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孕产妇阴道分娩17例,剖宫产53例,产时及产后出血100~1500ml不等,平均300ml,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孕妇终止妊娠后头昏、头痛、眼花、恶心、呕吐、水肿均在出院前消失,均痊愈出院,新生儿均存活。结论预防加强孕前指导、孕期保健,及时纠正各种高危因素,加强产前监护,密切观察产时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重度子痫前期一旦确诊,应积极处理,病情较重者则应住院治疗,有利于降低孕产妇和围生儿的发病率、病死率和减少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