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81篇 |
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8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56篇 |
临床医学 | 235篇 |
内科学 | 694篇 |
神经病学 | 17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923篇 |
预防医学 | 236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417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196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7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85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231篇 |
2012年 | 246篇 |
2011年 | 258篇 |
2010年 | 225篇 |
2009年 | 232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3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RP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依据。方法采用12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35例长RP心动过速患者进行监测,对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诱发及终止状态、持续时间、频率,P波极性及临床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持续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PAVRT)、房性心动过速(AT)及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F-S-AVNRT)三组患者中,心动过速发生时P波于Ⅱ、Ⅲ、a VF导联倒置,a VR导联直立,RP间期均>PR间期。6例PAVRT发作时均呈无休止状态,心动过速发作占24 h总心跳的32.8%~50.0%,由室早诱发,发作时频率110~160次/min。15例房速均由房早诱发,发作阵数在1~186阵,发作时频率107~150次/min;两例F-S-AVNRT由房早伴PR间期延长所诱发,发作时频率127~182次/min。12例房扑伴2∶1房室传导由房早诱发,发作时心室率120~165次/min,符合Bix定律时心室率150次/min。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长RP心动过速发作时的诱发及终止状态、持续时间、频率等有鉴别诊断意义,有助于诊断长RP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深入探讨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作用。方法 40例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心电检查诊断阳性34例(85.00%),其中阵发性室上速20.00%(8/40),房室肥大15.00%(6/40),窦性停搏15.00%(6/40),阵发性房颤20.00%(8/40),缺血性ST-T异常改变15.00%(6/40);常规心电检查断阳性24例(60.00%),阵发性室上速15.00%(6/40),房室肥大10.00%(4/40),窦性停搏10.00%(4/40),阵发性房颤15.00%(6/40),缺血性ST-T异常改变10.00%(4/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方法 ,不仅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诊断,而且还具有快速、无创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钱燎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11):78-79
目的:探究心电图的动态改变在急性胃肠炎诊治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急性胃肠炎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观察组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照组进行心电图常规检查,比较两组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及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岁以上伴有中度以上脱水者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检出率显著高于40岁以下组(P〈0.05)。结论急性胃肠炎患者进行24h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患者是否伴有心律失常及 ST-T 段改变的预测更加准确,40岁以上中重度脱水患者需加强心电动态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98例儿童和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Holter(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儿童组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83.1%,青年组患者为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为28.6%,青年组患者为3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患者各类传导阻滞发生率为7.1%,青年组患者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儿童动态心电图改变主要为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儿童心肌炎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林秀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494-149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5例冠心病患者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动态心电图无症状心肌缺血异常检出率为87.32%,常规心电图为76.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阵次主要集中在06:00-11:59时间段,与其他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快频率发作率为84.97%,显著高于慢频率发作率15.03%(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可显著提高 ST段压低的检出率,明确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120例冠心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Cohn分类法,Ⅱ型60例设为A组,Ⅲ型60例设为B组.两组均采用美国博列渥动态系统,选择CM5,CM1,CMAVF导联,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记录.结果 A组患者无症状,有症状ST段下移时心率和DCG 24小时平均心率均小于B组(均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主要发作时间为上午6~11点,0~6点发作最少.A组在相应时段内发作率略小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均P&gt;0.05).两组均在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上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诊断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较为理想的手段,是一种无创的辅助手段,对冠心病患者的回访和疗效的评价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发作时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分析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对比这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0.00%,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6.67%,两者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多支病变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具有极为突出的临床实用价值,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相比,其对多支病变的确诊率较高,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8例,在医护人员正规的指导下做常规心电图及动态的心电图,通过两种心电图对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结果,对比出二者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上的灵敏度。结果 两种心电图诊断结果显示:仅有极少数心律失常疾病二者差异不明显外,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室性疾病及房性疾病比常规心电图检查更为敏感,且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方法进行检查,检出率高以及简便等,显著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