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31篇 |
免费 | 323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妇产科学 | 83篇 |
基础医学 | 871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4100篇 |
内科学 | 627篇 |
皮肤病学 | 47篇 |
神经病学 | 48篇 |
特种医学 | 7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7篇 |
外科学 | 1500篇 |
综合类 | 9034篇 |
预防医学 | 262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740篇 |
57篇 | |
中国医学 | 1876篇 |
肿瘤学 | 519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61篇 |
2022年 | 876篇 |
2021年 | 1028篇 |
2020年 | 1233篇 |
2019年 | 811篇 |
2018年 | 596篇 |
2017年 | 1233篇 |
2016年 | 1230篇 |
2015年 | 1253篇 |
2014年 | 2265篇 |
2013年 | 2254篇 |
2012年 | 2742篇 |
2011年 | 2857篇 |
2010年 | 2653篇 |
2009年 | 2227篇 |
2008年 | 2204篇 |
2007年 | 1275篇 |
2006年 | 997篇 |
2005年 | 551篇 |
2004年 | 480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214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129篇 |
1996年 | 114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对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以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手动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纳入认知行为疗法改善术后抑郁以及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结果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uality of Life-Core 30 Questionnaire,QLQ-C30)总分以及各个项目的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纳入患者1645例,认知行为护理组832例,对照组813例.与对照组比较,行为认知疗法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以及焦虑情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行为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患者术后QLQ-C30各个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术后抑郁以及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化疗且发生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腔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D0)及干预3(D3)、5(D5)、7(D7)d后的口腔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口腔疼痛评分、7 d恢复效果及总愈合时间.结果:两组在D3~7的口腔疼痛程度评分和口腔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D0,且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7 d后,观察组痊愈24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口腔黏膜炎愈合时间为(6.63±1.82)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35±2.3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乳腺癌化疗相关性口腔黏膜炎的创面愈合,减少口腔疼痛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观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的表面形态变化,为提高乳腺癌HER-2检测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提供新方法.方法 利用AFM分别观察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阳性表达和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形态特征并对特征参数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进行定量测量,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HER-2阳性表达组的乳腺癌细胞形态和阴性表达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HER2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隆起较“尖锐”,隆起物高且偏细,每个单倍计数面积内的隆起物数目较多;而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隆起较“粗大”,隆起物低且偏粗,每个单位计数面积内的隆起物数目明显减少.两组细胞在平均粗糙度[(21.87 ±2.46)/(32.65±1.03),P<0.000]、平均峰高度[(13.94±1.01)/(31.15±3.89),P<0.001]、平均凹陷深度[(11.09±6.36)/(33.58±3.15),P<0.001]和表面积差值[(6.27±2.03)/(19.65±1.13),P<0.001]方面具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形态变化趋势与此一致.结论 细胞膜表面结构因细胞功能状态的不同而不相同.相同肿瘤细胞在不同功能状态下,其细胞膜在形态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为探讨肿瘤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和早期诊断及细胞诊断提供依据,为提高HER-2的阳性率诊断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念训练对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56例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25例)和对照组(131例)。对照组采用抗肿瘤药物治疗加常规心理治疗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正念行为训练,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正念训练对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干预组65例完全缓解,40例患者部分缓解,15例稳定,5例进展,总有效率96%;对照组55例完全缓解,45例患者部分缓解,12例稳定,19例进展,总有效率8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效能水平组的SAS及QLSBC各维度评分较低效能组比较有明显改善( P<0.05);多因素回归显示:正念水平与患者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结论正念训练可以明显改善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围手术期乳腺癌患者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核糖体S6蛋白激酶4(RSK4)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2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72例癌旁组织的RSK4和HSP90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SK4和HSP90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RSK4和HSP90表达水平患者的生存期.结果 RSK4蛋白在乳腺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组织(P<0.05),HSP90蛋白在乳腺癌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RSK4与HSP90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患者的乳腺癌组织RSK4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组织学分化、不同TNM分期患者乳腺癌组织的HSP90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SK4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1个月,多于RSK4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54个月(P<0.05),HSP90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1个月,少于HSP90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82个月(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RSK4的表达降低,HSP90的表达升高,RSK4和HSP90在乳腺癌中可能通过某些通道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干扰RNA(siRNA)沉默己糖激酶-2(HK2)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3组:空白(Control)组、阴性对照(Negative)组和转染HK2 siRNA的实验(siRNA-HK2)组.将HK2 siRNA瞬时转染于MDA-MB231细胞,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检测转染前后HK2蛋白和mRNA表达;CCK-8实验观察不同剂量(0、2、4、6、8 Gy)X线照射下三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组细胞在4 Gy照射下细胞凋亡率,观察siRNA干扰HK2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放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siRNA-HK2组HK2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降低.三组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X线照射后,细胞存活率呈剂量依赖性递减的趋势,且siRNA-HK2组的存活率较Control组和Negative组明显下降(P<0.05).照射后,siRNA-HK2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Control组和Negative组(P<0.01).结论 沉默乳腺癌细胞HK2基因可增加其对放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65例乳腺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和4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石蜡包埋的120例乳腺癌组织、46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和43例乳腺腺病组织中HMG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HMGA1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P<0.01)和乳腺腺病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HMGA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1,P<0.05),三阴性乳腺癌HMG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更高(P<0.05).结论 HMG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和良性疾病组织明显升高,并与临床分期有关,有望成为乳腺癌诊治中的一个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两亲性三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b-PEG-b-PCL)为载体材料,制备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体内外性能研究.方法 以PCL-b-PEG-b-PCL作为载体材料,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制备出载DOX的聚合物纳米粒,并对其形态、粒径及其分布、载药量及包封率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采用MTS法研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对EMT6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EMT6细胞对纳米粒的细胞吞噬,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纳米粒在荷EMT6乳腺癌小鼠的组织分布.结果 通过薄膜水化超声分散法成功制备出载DOX聚合物纳米粒,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粒度分析表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30.8 nm,且粒径分布较窄(多分散系数为0.200).DOX在聚合物纳米粒中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6.71±2.05)%和(8.71±0.57)%.细胞毒性研究发现,空白纳米粒对EMT6细胞无毒性,而载入DOX后,DOX-NPs的细胞毒性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在DOX质量浓度较高(20 μg/ml和40μg/ml)和孵育时间较长(72 h)时,载DOX聚合物纳米粒与游离DOX的细胞毒性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SM观察发现,EMT6乳腺癌细胞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共同孵育后,DOX的荧光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但与游离DOX共同孵育后,DOX的红色荧光主要出现在细胞核中.离体脏器荧光成像研究表明,分别对荷EMT6乳腺癌小鼠尾静脉注射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及游离DOX后,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可通过增强渗透和滞留效应(EPR)在肿瘤部位有效聚集.结论 载DOX聚合物纳米粒具有适合静脉注射的粒径、高载药量和包封率及良好的被动靶向特性,是一种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凉血疏肝方对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术后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凉血疏肝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二醇水平和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肾功能有无异常,治疗3个月后是否出现复发转移.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雌二醇水平比较无差异[(243.78±54.50) pmol/L vs(252.16±63.35) pmol/L] (P>0.05);治疗后观察组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28.44±56.34) pmol/L vs(145.97±59.39) pmol/L](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无差异[(5.22±1.65)mmvs(5.86±1.76)mm] (P >0.05),治疗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5),两组患者比较有差异[(4.27±1.43) mm vs(7.74±1.48) mm] (P <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骨髓抑制、肝功能异常及肾功能异常,并且均未出现乳腺癌转移复发的情况.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5,P=0.013).结论 凉血疏肝方能有效减轻枸橼酸他莫昔芬治疗引起的副作用,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在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以及评价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m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及22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Tracp5b水平,并检测骨转移患者应用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同时加用双膦酸盐治疗4个月后血清Tracp5b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相对于乳腺癌无骨转移组,骨转移组血清Tracp5b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或内分泌治疗同时加用双膦酸盐治疗4个月后,骨转移组患者的血清Tracp5b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racp5b在发生乳腺癌骨转移时明显升高,在治疗显效后显著下降,Tracp5b可作为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和评价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效果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