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6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完全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01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107篇 |
2013年 | 89篇 |
2012年 | 70篇 |
2011年 | 106篇 |
2010年 | 125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144篇 |
2007年 | 164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172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重视对脓毒症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60,自引:11,他引:49
自1991年脓毒症(sepsis)的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脓毒症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了解亦日益加深。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己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冶成功率的最大障碍。提高对该严重感染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脓毒症、 相似文献
2.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鄢盛恺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4):267-269
近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1965年Blumberg等在研究输血时首次发现澳大利亚抗原(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1970年Dane等在电镜下发现了完整HBV颗粒(即Dane’s颗粒),1980年Price等成功进行了HBV DNA全基因克隆、测序工作。这些工作为现今乙型肝炎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奠定了基础。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检测系统。敏感、特异、快速、定量的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为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抗凋亡基因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原代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及其与AL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 50例初发AL患者survivin基因mRNA表达。结果 AL细胞survivinmRNA阳性率为 82 .0 % (50例中 41例 )。survivinmRNA阳性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89.5 % )较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细胞 (75 .0 % )稍多见 ,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33 .3 % ) ,P值分别 <0 .0 1 ,<0 0 5。在 2 2例AN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 ,survivinmRNA表达阴性者接受 1个疗程化疗后骨髓缓解(BMR)率 (83 .3 % )明显高于阳性者 (2 5 .0 % ,P =0 .0 2 3) ;1 3例ANLL患者接受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 ,survivinmRNA阴性表达者BMR率 (1 0 0 .0 % )高于阳性表达者 (2 7.3 % ) ;survivin/ β actin >0 .6者BMR率低。结论 survivin基因在AL细胞高表达 ,可能是导致AL细胞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危重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目的 探讨危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危重患者IL-6及TNF—α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血清IL-6、INF—α于24h内即显著升高,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以后呈波动性变化,于第6天出现第2次高峰。结论 细胞因子参与了SIRS向MODS的发生发展,IL-6、INF—α水平的变化对MoDs的诊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血小板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评价ADVIA120血液分析仪对大血小板的检测及大血小板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富含大血小板标本分别用免疫学法、手工法,ADVIA120和Coulter-jt血液分析仪地血小板,以免疫学法结果为参考值,比较手工法,ADVIA120和Coulter-JT与免疫学法的相关性,临床分析290例大血小板标本。结果:3种方法与免疫学法比较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1、0.9306和0.7669;妊娠和恶性肿瘤者大血小板分别占17.9%和20.0%。结论:ADVIA120血液分析仪是目前检测血小板较理想的仪器之一;妊娠和恶性肿瘤病人血中会出现较大的大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 :评价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NS)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本院 1995~ 1999年血中分离到CNS的70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判定是菌血症还是血样本污染。结果 :70例患者中 37例 (5 2 .9% )为菌血症 ,其入侵部位 15例 (4 0 .5 % )为静脉插管及人工装置 ,8例 (2 1.6 % )为术后伤口感染 ,4例为呼吸道 ,4例为脐带 ,1例为眼部 ,5例不明。 37例菌血症主要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外科病房和血液科病房。入院 48h内检出的CNS中 ,2 4株 (39.3% )为污染菌 ,入院 48h以后检出的CNS ,均为污染菌 (9株 ) ;污染菌的检出时间显著长于病原菌 (36 .2h/2 1.9h ,P =0 .0 1)。病原菌与污染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 (P >0 .2 5 )。在 15例由静脉插管及人工装置引起的菌血症中 ,10例经拔除导管后 ,菌血症得到控制 ;另 5例还同时使用了万古霉素 ,菌血症才得以控制。结论 :CNS血培养阳性时污染率较高 ,需综合临床和实验室的资料判定其临床意义 ,避免不必要地使用万古霉素等抗微生物药物 相似文献
8.
网织红细胞自动分析与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0世纪 90年代 ,随着多参数流式细胞仪、专用网织红细胞分析仪和高档血细胞分析仪进入临床实验室 ,引入了网织红细胞 (reticulocyte ,Ret)自动分析技术。这些仪器自动观察 2 0 0 0 0~ 5 0 0 0 0个悬浮细胞 ,或用荧光染料 (如噻唑橙、碱性槐黄O) ,检测荧光强度 ;或以新亚甲蓝N、嗪 75 0染色 ,分析光散射特征。不仅改善了传统项目Ret比例、绝对数的实验精密度 ,还因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有大量RNA而显示出极亮的荧光强度或 /和较强的光散射特征 ,提出了“未成熟网织红细胞组分 (immaturereticulocyt… 相似文献
9.
血液流变学在常见几种疾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对242例8种疾病患者血液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0名体检健康者血液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及脑中风等八种疾病的血液流变性都存在异常变化。提示在临床上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查来帮助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相似文献
10.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按GCS评分,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于入院当日、第3~5天、第10~14天测定其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水平。发现:入院当日MTL和GAS均升高,且病情越重升高越显著;第3~5天,轻、中患者MTL和GAS呈现升高趋势,而重度仍明显升高;第10~14天,轻、中度患者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重度患者更加升高。提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后期,MTL和GAS水平越高,说明损伤越严重。测定MTL和GAS水平变化,对于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尤其是重度损伤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的判定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