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0篇
  免费   804篇
  国内免费   426篇
耳鼻咽喉   116篇
儿科学   33篇
妇产科学   52篇
基础医学   1492篇
口腔科学   308篇
临床医学   1887篇
内科学   644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753篇
特种医学   10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1066篇
综合类   4517篇
预防医学   1337篇
眼科学   220篇
药学   1481篇
  18篇
中国医学   1127篇
肿瘤学   59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345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350篇
  2015年   437篇
  2014年   625篇
  2013年   677篇
  2012年   858篇
  2011年   931篇
  2010年   848篇
  2009年   793篇
  2008年   1237篇
  2007年   954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940篇
  2004年   864篇
  2003年   872篇
  2002年   637篇
  2001年   560篇
  2000年   379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34篇
  1997年   240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癫痫发作后状态(PIS)是指癫痫发作停止到恢复至发病前水平的异常状态,包括认知、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和精神行为等异常,症状多样,严重程度不一,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较少,临床医生对此缺乏正确认识,容易误诊误治。本文将从PIS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以及干预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并为今后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67%(16/60)的患者曾被误诊;均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血糖<3 mmol/L时,100%(60/60)患者血清胰岛素≥3 mU/L且血清C-肽≥0.6 ng/mL;75%(45/60)的患者胰岛素释放指数(IRI)≥0.3,91.67%(55/60)的患者修正后IRI≥50。术前经腹超声、CT、灌注CT、MRI及内镜超声(EUS)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26.67%(16/60)、87.50%(21/24)、94.29%(33/35)、75.00%(6/8)、100%(3/3)。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最终术后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结论胰岛素瘤患者容易被误诊。对有Whipple三联征表现的可疑患者,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首选标准为血清胰岛素≥3 mU/L和C-肽≥0.6 ng/mL,定位诊断则首选灌注CT,EUS可作为对常规定位检查的补充,病理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克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毛蕊花糖苷合酶基因(Rg Ac S1),分析其亚细胞定位和表达模式。方法在地黄的转录组数据库中通过注释和比对,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进行分子克隆。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载体,以农杆菌瞬时表达法观测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Rg Ac S1基因在地黄块根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地黄1个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全长编码序列,c DNA长度为1 659 bp,包含1个1 29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1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75 900,具有莽草酸-O-羟基肉桂酰基转移酶的典型结构域,命名为Rg Ac S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Rg Ac S1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在细胞核中也有分布。q RT-PCR分析表明,Rg Ac S1在地黄的周皮和根毛中表达量较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表达量较低。Rg Ac S1基因在地黄品种北京1号、QH1和85-5中非菊花心中表达量均高于菊花心中的表达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获得地黄Rg Ac S1的c DNA序列,明确了Rg Ac S1的亚细胞定位和时空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Rg Ac S1基因在毛蕊花糖苷合成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施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11月在我院住院的符合标准的182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抢救配合模式,观察组在培训演练考核合格后实施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经济费用、有效止血天数、出血量、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经济费用、有效止血天数、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医生对护士的配合流畅性、操作速度、技术水平、风险防范、完成效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职定位抢救配合模式可减少护士无效劳动及工作冲突,医护配合更好,提高了患者和医生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及三维重建技术对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来本院就诊上颌骨内埋伏牙儿童患者263例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牙体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任意平面图像和任意曲面体层图像,从多个角度显示埋伏牙的形态、大小、萌出方向、唇腭侧位置及与邻牙位置的关系。结果263例患儿312颗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252颗位于腭侧,50颗位于唇侧,10颗位于牙槽骨中部;牙冠正向生长77颗,牙冠倒置生长154颗,牙冠横向生长81颗。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前诊断与术中结果完全一致,准确率为100%。结论锥形束CT是精确定位儿童上颌前部埋伏多生牙有效方法,可直接、准确地反映埋伏多生牙的位置,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应用亚甲蓝定位肿瘤边界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拟行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前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亚甲蓝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所有标本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统计两组切缘情况。从精准性及微创性两方面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中,3例(5.0%)最大切缘>2 cm,57例(95.0%)最大切缘≤2 cm;对照组中,31例(51.7%)最大切缘>2 cm,29例(48.3%)最大切缘≤2 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6例(10.0%)患者的手术标本镜下切缘阳性,54例(90.0%)切缘阴性;对照组15例(25.0%)镜下切缘阳性,45例(75.0%)切缘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3例在行二次扩切后切缘仍为阳性,改行乳腺全切手术。结论采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亚甲蓝定位肿瘤边界指导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方法较常规方法在手术精准性及微创性两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头颅定位仪联合CTA和神经导航辅助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前瞻性收集出血量25~40 ml的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123例,均采用穿刺引流术治疗,按照术前穿刺定位方法分为精准定位组(60例)和传统定位组(63例)。精准定位组采用头颅定位仪联合头部CTA和神经导航进行定位,传统定位组根据术前头部CT进行定位。结果 精准定位组穿刺成功率(100.0%)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90.5%,57/63;P<0.05)。精准定位组血肿清除率(87.3%;95%CI 85.4%~90.4%)与传统定位组(83.7%;95%CI 81.8%~85.7%)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准定位组术后24 h病死率(0%)与传统定位组(4.8%,3/63)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精准定位组GC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定位组(P<0.05),术后1周、1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定位组(P<0.05)。结论 对于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相对于传统CT定位,头颅定位仪联合CT血管成像和神经导航定位的准确性更高,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挖掘藏医治疗肝胆疾病的用药规律,寻找核心药组,并预测核心药组的潜在靶点,以探讨核心药组治疗肝胆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藏医药典籍中治疗肝胆疾病处方,采用SPSS软件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藏医治疗肝胆疾病的核心药组。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 (TTD)、Genecards、Metascape等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共纳入607首方剂,数据挖掘得到藏医治疗肝胆疾病的核心药组为蒂达-洪连-波棱瓜子。收集到核心药组56个活性成分,作用于47个关键靶点,预测出1194条生物过程、49个细胞组成、54个分子功能以及226条信号通路。结论 藏医在治疗肝胆疾病中主要以“清赤巴热”为核心,所使用方剂中的药物多以苦味为主;核心药组治疗肝胆疾病可能是通过缓解体内氧化应激、降低炎症表达以及调节胆汁酸肝肠循环等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