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7篇
耳鼻咽喉   26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209篇
内科学   15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50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64篇
预防医学   299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258篇
  2篇
中国医学   29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李敏 《大众医学》2020,(3):16-16
身边故事70岁的李女士饮食一直偏素,且此较清淡,年轻时就很苗条,步入老年后身材更瘦削了。前不久,她感觉自己越来越没力气,日常家务劳动逐渐力不从心,还经常有头晕症状。经检查,李女士存在营养不良,患有较为严重的贫血和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43例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患者进行MRI以及TCD检查,并对相应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以及讨论。结果根据MRI结果显示,相关脑区27例未见异常,梗死16例,占37.2%;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大多数是小腔隙性脑梗塞。小脑半球梗塞11例,脑干梗塞9例。TCD结果显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TCD在高流速下发生了变化。其中,32例(74.42%)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28例(65.12%)检测出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7例(16.28%)检测出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高流速降低,有12例(27.90%)检测出基底动脉高流速。结论老年人椎体基底缺血性头晕的MRI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且可以获取所有横截面的3D图像,从而导致骨骼伪影,可以清楚地显示后颅窝区域的病变。这样可以及时诊断过去常常被忽略或误诊的小脑以及脑干梗塞。可以将其用作诊断测试,以确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是否有脑梗塞,但MRI没有显示出器质性血管,通常会使诊断变得困难。TCD检测简单、方便,是有效的检测老年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头晕的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丹参川芎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的影响.方法 抽取90例医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9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对比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流速度较高,而脉动指数较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较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既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又能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相似文献   
6.
7.
<正>头晕(眩晕)是门急诊患者最常见的主诉。欧洲的一项研究报道,普通人群中有约30%的人有过中重度的头晕症状,其中25%为眩晕[1]。我国的研究报道,10岁以上人群眩晕症的总体患病率为4.1%,头晕(眩晕)是65岁以上人群就诊的主要原因[2]。头晕(眩晕)症状具有主观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患者主观感觉表达不一,医生很难获得客观、有价值的信息。其病因可能涉及耳鼻咽喉科、神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中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从2013年1月至9月这段期间的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人作为样本,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0人,分别命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为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方案。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头晕发生频率、头晕持续时间都明显减少,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加显著,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即两组指标的P值都小于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病情,减少了病症发作频率和时间,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5年2月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198例耳石症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经手法复位治疗后,部分患者痊愈,部分患者残留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症状,随访3个月,观察残余症状特点、持续时间,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198例患者中,男78例(39.4%),女120例(60.6%),平均年龄(59.2±11.5)岁,病程3小时~10年,中位数4.8天。其中121例(61.2%)患者有后遗症状,如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持续数天至数月。其中,155例患者完成随访3个月,残余头晕组平均年龄大于无头晕组,在残余头晕组中,女性多于男性。对残余头晕患者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残余头晕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76,95%,CI 1.532~5.331,P=0.000);结论耳石症手法复位后一半以上患者均可遗留头晕、头部昏沉感、紧箍感、走路不稳感,多在1~2个月左右逐渐改善,治疗前病程长短是治疗后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