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1篇
  免费   348篇
  国内免费   3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67篇
妇产科学   689篇
基础医学   283篇
临床医学   641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63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1002篇
预防医学   83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85篇
  5篇
中国医学   201篇
肿瘤学   1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22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腔积液指宫腔内液体积存(积水、积血或积脓),是绝经后女性常见体征之一,常于超声检查时发现。持续宫腔积液患者,需宫腔镜检查寻找病因。本文报道1例以宫腔积液为首发症状,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胃型宫颈腺癌的患者。通过病例回顾并文献复习,以期为更多绝经后宫腔积液及宫颈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避免漏诊及误诊。1病例资料患者67岁,女,主因"绝经18年,不规则阴道出血2月"于2020年5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  相似文献   
2.
子宫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内膜癌。有别于常见的子宫内膜样腺癌,USC较为少见,且恶性程度高,侵袭转移风险高,临床上预后较差。随着子宫内膜癌分子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分子学特征被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中。研究发现USC中存在多种基因的突变,这些相关基因的突变对该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特异性的分子学改变为USC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目前,多种靶向治疗手段包括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治疗、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I3K)通路抑制剂和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等被应用于USC的临床治疗研究中,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有望成为USC治疗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分离的人卵巢颗粒细胞(GCs)体外培养后的连续传代情况。方法选取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不孕患者,收集促排卵后穿刺取卵获得的卵泡液(FF),分别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红细胞裂解法分离人G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及连续传代,并用免疫荧光法对原代及传代后GCs进行鉴定。结果红细胞裂解法获得的GCs数量较密度梯度离心法显著增多(P<0.05),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的GCs的24 h贴壁率显著高于红细胞裂解法(P<0.05)。两种方法分离的GCs均在7 d出现短梭形改变,10 d左右开始退化。两种方法分离的原代GCs在第3~5天为快速增殖期,第7天细胞增殖达到顶峰,第10天左右细胞量下降,每个时间点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的细胞量均显著高于红细胞裂解法(P<0.05);传代后细胞1~5 d为快速增殖期,7 d左右达顶峰,10 d左右下降,各时间点两种分离方法所获GCs传代培养的细胞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方法分离的GCs均可进行连续传代,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且连续传代后的GCs仍表达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较红细胞裂解法可获得生长情况更为良好的原代GCs;两种分离方法所获GCs均可体外连续传代。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定坤丹治疗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的临床效果,为优化子宫内膜薄型不孕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87例子宫内膜薄型不孕患者,在保证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上,利用计算机软件产生的随机数,按照1∶1的比例分为对照组(93例)和观察组(94例)。对照组给予雌二醇+地屈孕酮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定坤丹。比较治疗3个周期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孕激素浓度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排卵期平均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黄体期孕激素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累计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定坤丹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内膜薄型不孕患者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提高黄体功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京市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北京市100?603名新生儿干血斑中酰基肉碱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高通量测序检测基因突变。对SCADD确诊患儿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查及基因突变特点分析,并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100 603名活产新生儿中初筛丁酰基肉碱(C4)浓度升高或伴C4/丙酰基肉碱(C3)比值升高196名,召回131名新生儿,确诊SCADD患儿5例,SCADD发病率为4.97/10万(1/20?121)。5例确诊患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血C4及C4/C3比值均增加,其中4例尿乙基丙二酸增加。5例确诊患儿中,ACADS基因检测到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错义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其余均为复合杂合突变。5例患儿的随访年龄中位数为33(4~4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北京市SCADD发病率为1/20?121,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的SCADD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中国女性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各种典型绝经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 MoCA)评估150名志愿者的认知功能,将其中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61例患者作为病例组(MCI组),认知功能正常的8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Non-MCI组)。收集临床、社会人口学和人体测量学数据,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KMI)评估绝经症状。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间年龄(P=0.001)、教育水平(P=0.001)、KMI评分(P <0.001)、失眠(P=0.033)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年龄不超过55岁的患者,失眠(P=0.032)、头痛(P=0.021)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教育水平(P=0.004)是MC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各种更年期症状与MCI之间明确关联,这可能为预防痴呆症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华妇产科杂志》2022,(5):352-360
目的探讨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11年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初次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8 987例, 其中明确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 查阅23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记录其年龄、临床表现、肿瘤分期、肿瘤类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临床病理资料;23例患者均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或死亡时间, 记录复发及死亡情况。结果 (1)2010—2020年11年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呈增多趋势。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子宫颈癌3 474例、子宫内膜癌3 484例、卵巢恶性肿瘤1 329例、输卵管癌171例、子宫肉瘤182例、阴道癌42例、外阴癌192例、滋养细胞肿瘤110例、其他妇科恶性肿瘤3例, 排名前3位的依次为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和卵巢恶性肿瘤。(2)8 987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 同时性双原发性妇科恶性肿瘤患者23例, 占所有妇科恶性肿瘤的0.26%(23/8 987)。其中, 子宫颈癌合并子宫内膜癌3例, 子宫颈癌合并卵巢恶性肿瘤3例, 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麻素受体CB1在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平滑肌细胞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和凋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6例为腺肌病组,选择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宫颈癌ⅠA期以及上皮性卵巢肿瘤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EMI平滑肌细胞进行分离及原代培养。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两组细胞CB1表达及通路相关蛋白AKT、MAPK/Erk1表达情况;采用CB1受体拮抗剂AM251和激动剂ACEA处理腺肌病组EMI平滑肌细胞,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CB1表达及通路相关蛋白AKT、MAPK/Erk1蛋白表达情况,采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1)腺肌病组CB1(0.64±0.16 vs 0.50±0.11)、p-AKT(0.48±0.08 vs 0.27±0.08)以及p-Erk1/2(2.17±0.82 vs 1.18±0.35)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EA与AM251分别单独作用腺肌病EMI平滑肌细胞后存活率分别为(169.9±18.3)%、(41.5±3.5)%,与对照组(将对照组设为1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联合用药组细胞存活率为(103.4±11.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M251作用前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75±13.00)%及(12.89±4.16)%,而ACEA作用后则为(8.0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CEA能提高ADS组子宫EMI区平滑肌细胞CB1蛋白、磷酸化AKT及MAPKs家族中ERKl/2的磷酸化水平,而AM251使其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麻素受体CB1可通过激活AKT和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腺肌病EMI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从而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激素受体膜组分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s 1,PGRMC1)在激素治疗中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 方法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的乳腺癌MCF7细胞经雌孕激素处理后,用过表达PGRMC1、敲降ER抑制因子PHB1(shPHB1-1和shPHB1-2)及其相应阴性对照的慢病毒液进行感染。采用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及GST pull-down实验检测PGRMC1与PHB复合体(PHB1和PHB2)的相互作用,免疫印迹法和RT-qPCR检测PHB1、PHB2和PGRMC1的表达情况,CCK-8和EDU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RT-qPCR检测ER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THBS1、CXCL12和GREB1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共沉淀联合质谱分析发现,PHB1和PHB2均存在于PGRMC1的免疫共沉淀组分中;GST pull-down鉴定体外条件下PGRMC1与PHB复合体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过表达PGRMC1和下调PHB1的乳腺癌细胞增殖速度均明显加快(均P<0.05),S期和G2/M期阳性细胞比例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能够显著促进ER信号通路下游靶基因THBS1、CXCL12和GREB1的表达(均P<0.01)。PGRMC1过表达后MCF7细胞中PHB1与ER的相互作用减弱。下调PHB1后再过表达PGRMC1的细胞周期中,S期和G2/M期阳性细胞比例与单独下调PHB1相比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PGRMC1可能通过与PHB复合体结合,并解除后者对E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ER信号通路的活化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加速激素刺激条件下乳腺癌细胞的恶性增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