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对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发育平台期)下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神经康复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21例,入选患儿均具备行走能力且处于运动功能发育平台期。根据患儿下肢痉挛情况给予下肢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治疗及康复干预。分别在肉毒毒素注射前、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评价下肢痉挛改善情况(以小腿三头肌为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定患儿C、D、E能区改善情况;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定患儿治疗前、后步行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本研究21例痉挛型双瘫患儿经肉毒毒素注射后,其踝关节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较治疗前增大,其中快角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慢角,并且伸膝状态下快角扩大范围较屈膝时显著。在肉毒毒素注射后3个月及6个月时,发现患儿GMFM-88量表C、D、E能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其中肉毒毒素注射后6个月时患儿D能区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肉毒毒素注射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入选患儿10m步行测试所用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5)。 结论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具备独走能力)下肢痉挛病情,提高站立能区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治疗领域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和50%酒精(EA)神经肌肉阻滞对改善脑卒中后下肢中枢性肌痉挛的效果。 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并完成本研究的伴有足下垂和内翻的脑卒中患者92例,按连续入院先后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肉毒毒素(BTXA)组和酒精(EA)组,选择患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后肌作为靶肌肉,分别行局部肌肉注射治疗。BTXA组(48例),给予浓度为50U/ml的BTXA,每块肌肉注射位点1~4个,注射量50~200U,一次总剂量<600U;EA组(44例)给予50%酒精注射,总量<10ml(每个注射位点0.1~0.5ml)。分别于注射前及注射后2、4和12周由专人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MAS)、3m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测定(10m-WT)及步态功能视觉类比评定(VAS-GF);并全程监测患者注射药物后的不良反应。 结果①注射后2周,2组患者的MAS较组内注射前有明显改善(P<0.05),BTXA组与EA组比较,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改善更明显;但2组在10m-WT、TUG和VAS-GF方面的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注射后4周,BTXA组患者的MAS评分与组内注射前及注射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的MAS评分较组内注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TUG、10m-WT和VAS-GF均较组内注射前有明显提高(P<0.05)。③注射后12周,BTXA组患者的MAS、TUG、10m-WT和VAS-GF与组内注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的VAS-GF较组内注射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10m-WT和TUG较组内注射前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EA组有11例出现注射区域疼痛,持续时间10~20d好转。 结论BTXA和EA局部注射均可缓解肌痉挛,且1天至2周起效,前者较后者的不良反应小、持续时间长,临床上可根据情况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电刺激A组每日进行15 min常规康复治疗和15 min多通道FES治疗,共计30 min,每日1次;电刺激B组在电刺激A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时间至30 min,每日1次。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 mMW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UGT、10 mMWS、FMA、FAC、BI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电刺激A组和电刺激B组TUGT、10 mMWS、FMA、FAC、BI较为优异(P<0.05),且电刺激B组TUGT[(18.01±6.16)s]、10 mMWS[(0.83±0.14)m/s]、FMA[(24.57±2.59)分]、FAC[(4.37±0.43)级]、BI[(71.50±9.14)分]优于电刺激A组(P<0.05)。 结论 增加多通道FES治疗时间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抑郁程度及海马区BDNF、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改善卒中后抑郁程度可能的机制。 方法 取48只雄性成年Wister大鼠,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MCAO)模型并给予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UMS)以此来建立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PSD模型),而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颈内、颈外动脉,不作插线处理,也不给予CUMS。造模成功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联合治疗组接受运动训练及氟西汀治疗,共为期28d,模型组不给予任何训练及药物治疗。四组大鼠将分别于PSD模型成功后1d、14d及28d进行行为学实验(蔗糖偏好试验、强迫游泳试验、体质量检测),并于测试后取出相应时间点的脑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左侧海马区BDNF及TrkB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14天和第28天,氟西汀组和联合治疗组大鼠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低于同一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而蔗糖偏好试验的蔗糖偏好度和体重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海马区BDNF及TrkB表达亦较模型组显著增强(P<0.05)。同一时间点比较,联合治疗组较氟西汀组强迫游泳试验中的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减少,且蔗糖偏好度和体重显著增加,海马区BDNF、TrkB表达亦显著高于氟西汀组(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联合氟西汀治疗可较好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抑郁状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