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病例1,男,57岁,因突发言语不清饮水呛咳伴四肢活动不灵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未规律服药.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同时伴四肢活动不灵,右侧重,不能行走.症状渐加重至言语不能,吞咽受限.曾于当地医院给予鼻饲流质,输液等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稳定为进一步康复治疗转来我院.入院查体:血压142/92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82次/min,律规整,未闻及早搏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啰音及痰鸣音.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精神不振,言语不能,高级智能检查不合作,右侧鼻唇沟稍浅,伸舌不能,右侧上下肢肌力0~1级,左侧上下肢肌力3~4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右侧Babinski征(+),左侧Babinski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及针极肌电图检查,观察卒中后肩痛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卒中住院患者40例,根据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al Pain Rating Scale,NPRS)分为肩痛组(26例)与无肩痛组(14例)。分别进行双侧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针极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检查。结果 肩痛组患侧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0.000);无肩痛组患侧尺神经CMAP波幅较同组健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肩痛组患侧尺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波幅较无肩痛组患侧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三角肌、肱二头肌自发电位出现率,肩痛组较无肩痛组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4,0.044)。结论 卒中后肩痛患者伴有上肢周围神经的损伤,且肩痛的发生可能与运动神经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种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选择雄性大鼠46只,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23只大鼠在左侧T6~11椎间关节处,手术置入特制的硅胶片,制作胰腺自主神经刺激大鼠模型;对照组23只大鼠仅行左侧T6~11椎间关节处切开手术。普通饲养28~45 d,期间分别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实验结束腹腔麻醉取大鼠胰腺作β细胞内颗粒病理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变慢,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4.69~16.66,P〈0.05)。模型组大鼠胰腺β细胞内颗粒减少。结论脊神经刺激可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为中医推拿整脊治疗糖尿病提供了科学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4.
物理疗法与药物综合治疗急性Bel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综合疗法与单纯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155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15mg、肌肉注射VitB120.5mg和VitB1 100mg,每天1次,连续7-10d后改为口服VitB片。综合组78例同时配合物理疗法。结果:治疗20d后,综合组痊愈41例(52.6%),总有效率98.7%,药物组分别为21例(27,3%)和88.3%(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随机将95例脑卒中病人分为两组,早期康复组病人(50例)病情稳定后2~10d内开始康复训练指导及相应的康复训练;对照组(45例)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方法应用降纤、抗凝、抗血小板及营养脑神经等药物进行治疗,于病情稳定后3周进行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入院后2、4和8周,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并比较两组评分结果。结果早期康复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t=2.738~4.568,P〈0.05)。结论早期康复指导及康复训练能使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的改善,康复实施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线分法与行为偏侧忽略的相关性,探讨线分法能否预测行为偏侧忽略。方法 根据行为偏侧忽略的评估量表——凯瑟林一波哥量表将30例脑卒中致左侧偏瘫的患者分为4组:严重偏侧忽略组,中度偏侧忽略组,轻度偏侧忽略组和无偏侧忽略组。11例年龄匹配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进行线分法检查时,在A4纸的左侧、中央和右侧分别画6条水平线段,让患者用右手持圆珠笔在线的中央划一垂直分隔线。计算分隔线右侧长度占该线段全长的百分比。结果 除轻度偏侧忽略组外,被分割线段空间的位置对其它各组人员的线分结果有明显影响。严重偏侧忽略组、无偏侧忽略组、对照组出现线分法中的位置“反转效应(crossovereffect)”。严重偏侧忽略组的患者在分隔A4纸左侧及中央的线段时出现向右的偏差,而在分隔A4纸右侧的线段时出现向左的偏差。在无偏侧忽略组及对照组,被检人员在分隔A4纸左侧线段时出现向左的偏差,而在分隔中央及右侧线段时出现向右的偏差。结论 本研究表明线分法中的位置“反转效应”若出现在位于患者右侧的线段,则强烈提示患者有重度行为偏侧忽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并与针刺治疗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05/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就诊的病程大于半年的脑卒中患者51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艾炷灸组25例,针刺组26例。①艾炷灸:取穴:百会、曲鬓、肩井、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丰隆、悬钟、复溜、太冲。将艾炷放在标记穴位上,第一作者和多位助手同时点着以上穴位。患者觉得微烫立即取下,9遍/次,1次/d,5次/周,10次为1疗程,共5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1次Fugl-Meyer评分(包括3方面内容:即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运动功能评定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均为22项,每项2分,总分4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标准:0分:被动运动只有几度;2分:被动运动正常。疼痛评分标准:0分:在关节活动全范围或者终末端时感疼痛;2分:关节活动无疼痛)。②针刺组:患者取上述穴位,行针刺治疗。5min行针1次,留针0.5h后按从上到下的次序起针,疗程同艾炷灸组。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Fugl-Meyer评分。结果5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艾炷灸组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Fug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针刺组治疗5个疗程后Fug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后遗症期的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尚有一定改善作用,而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的干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卒中后痉挛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肢体痉挛是影响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一直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目前对痉挛的认识不够统一,在痉挛的发生机制、鉴别和治疗观念上也存在很多争议。文章对卒中后痉挛的危害、发生机制、鉴别诊断和治疗进展,以及与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阻滞术对脑卒中患者痉挛性垂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2例患者完成实验,随机分为主干组和分支组各16例,均应用5000e型电诊断仪在体表探测定位,主干组用无水乙醇行胫神经主干神经阻滞术;分支组行腓肠肌运动分支神经阻滞术,每一点的最大剂量〈1ml。结果:2组患者均注射1~2次后痉挛性垂足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好转(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干组和分支组各有5例患者痉挛复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主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与12.5%,P〈0.01)。结论:胫神经主干和腓肠肌运动分支乙醇神经阻滞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垂足均有疗效,经比较显示分支阻滞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