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具有挑战性的疾病之一。临床治疗策略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在儿童患者中效果最佳,对于成人患者常常选择进行手术治疗。目前常见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案包括关节镜下骨髓刺激、自体软骨细胞植入、自体骨软骨移植、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或同种异体青少年软骨微粒移植等。关节镜下骨髓刺激技术(特别是微骨折)适用于较小的病灶,是常见的一线治疗方案,中短期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自体骨软骨移植常用于伴有较大囊性病变的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有着较好的中短期临床疗效,然而术后存在囊肿复发和供区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有大量文献报道其他生物治疗措施,如骨软骨损伤区域注射富含血小板血浆、或者浓缩骨髓细胞等,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细节和疗效进行综述,目的是为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节软骨钙化层(calcified cartilage zone, CCZ)是软骨组织中一层重要的界面结构,对骨软骨组织生理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意义。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表明钙化层结构有利于骨关节炎的防治以及软骨组织的再生修复,本文对钙化层的理化性质,及在防治骨关节炎和软骨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随访采用关节镜手术联合小切口辅助下缝合距腓前韧带缝合术式治疗的患者,分析此术式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近期疗效,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随访自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选择保守治疗无效的踝关节机械性不稳患者,排除功能性不稳、足踝部畸形等其他病史的患者。共纳入了西南医院关节外科63例应用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患者。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术前与术后1年以上末次随访的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美国足踝骨科协会踝与后足(AOFAS)评分。 结果患者末次随访较术前踝关节VAS评分、AOFAS评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8、20.8,两者均P<0.01)。关节镜手术探查发现:合并软组织撞击征47例,撕脱性骨折24例,前踝骨性撞击征11例,距骨软骨损伤8例,关节游离体8例,腓骨肌腱脱位1例。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 结论关节镜手术联合韧带缝合术治疗慢性外踝不稳,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近期疗效。该联合方案,既可以应用关节镜微创术处理踝关节内合并损伤,又可以使用锚钉技术缝合距腓前韧带,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应用于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尤其是伴有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时,能否通过微骨折技术提升踝关节融合率,避免关节内植骨。[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本科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48例。依据术前站立位踝关节正位X线片测量胫距关节面夹角,将内外翻角度在10°~20°的19例患者分为A组,将10°以内的29例患者分为B组。常规进行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比较两组术后踝关节骨性融合时间和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AOFAS)等评估指标。[结果]术后2例患者出现足背前外侧感觉麻木,术后6周缓解,术后3个月感觉恢复。48例患者平均随访(25.60±7.87)个月,术后12周复查X线片提示A组患者骨性融合率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病例均达到骨性融合,但两组融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距关节面夹角内外翻在10°~20°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微骨折技术可避免关节内植骨,近期临床疗效满意,但对于踝关节内外翻畸形明显时,骨性融合时间会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后外侧注水通道在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方法随访2005年7月至2017年7月在西南医院关节外科实施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的患者。为提高关节镜器械的工作效率2014年3月起建立后外侧注水通道。将2005年7月至2014年3月的病例分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的病例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两组手术前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AOFAS)评分,两组骨性融合时间。手术时间、骨性融合时间及AOFA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总共78例,其中观察组43例,对照组35例,随访时间(47±24)月(13~94月)。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5±3)周(11~20周)骨性融合,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功能步态得到改善。早期对照组出现切口愈合不良1例,经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两组均未发现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踝关节融合术后出现距下关节炎。观察组手术时间(89±8)min与对照组(109±1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90,P<0.01)。观察组术后1年AOF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29,P<0.01),对照组术后1年AOF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52,P<0.01),但是两组间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性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建立后外侧注水通道可以显著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但是本技术存在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7.
刘洋  吴先哲  马幸双  何鹏  王富友  罗彦凤 《重庆医学》2021,50(16):2822-2825,2830
目的 总结个性化多孔钽假体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指导假体模型设计,减少设计风险,满足临床应用要求.方法 从53例三维(3D)打印多孔钽植入假体的设计中,综合考虑假体(尺寸、力学性能)、骨组织(生物力学、力生物学特征)及钽材(密度、价格)的影响,总结多孔钽植入假体设计的基本原则.结果 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钽假体的设计需要满足"四性原则",即假体解剖匹配性原则、假体安全性原则、骨组织受力有效性原则、骨组织安全性原则;并在满足"四性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假体成本最低化原则.按"四性原则"设计的多孔钽植入假体,经临床应用和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年)发现,患者缺损部位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失败.结论 "四性原则"可保障个性化多钽假体在临床应用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成本最低化原则,则可进一步促进个性化多孔钽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两种负压引流放置方式对患者术后失血量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3月~2019年5月在本科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囊内组患者65例,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内;囊外组患者135例,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失血相关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无局部感染、血肿形成和输血病例。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囊内组患者术后1 d总失血量、术后3 d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显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囊内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少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随时间推移而降低,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H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内组患者术后1 d Hb水平低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内组患者术后3 d HB水平仍低于囊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RP和ESR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囊内组与囊外组CRP和E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囊内组CRP和ESR显著低于囊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紧密缝合关节囊并将引流管置于关节囊外,相对于常规的关节囊内引流,术后总失血量明显少,但隐性失血量增加,术后炎症指标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在临床十分常见,以反复踝关节扭伤、局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但手术适应证争议较大。为此,本研究搜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系统数据库。对文献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大多数手术医生容易接受的手术适应证为:(1)具有踝关节反复扭伤或者疼痛等不稳症状,保守治疗3~6个月后仍存在症状;(2)通过前抽屉试验或者距骨倾斜试验、或者应力位摄X线片、或者磁共振MRI检查,提示存在踝关节机械性不稳的表现。本文对此现状进行全面综述,为规范化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术中关节镜探查结果 为金标准,探讨动态应力超声在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经MRI诊断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ligament,ACL) 断裂入院需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40例(80例半月板) ,其中男性31例,女性9例,年龄15~40(28.0 ± 5.4) 岁,BMI 19.8~25.2(23.2 ± 2.9) kg/m2.术前所有入组患者行双膝内、外侧半月板静态和动态及应力超声检查,通过关节镜下探查结果 比对,判断静态、动态及应力条件下超声对半月板损伤及不稳的诊断价值.结果 关节镜术中证实80例半月板中存在42例半月板损伤,静态超声对半月板损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6%、78.9%、80.5%、76.9%;动态及应力条件下超声分别为42.9%、97.4%、94.7%、60.6;静态结合动态及应力条件下超声后4项指标分别为92.8%、89.5%、83.3%、90.6%;MRI 4项指标分别为95.2%、97.4%、97.6%、94.5%.结合动态活动及应力作用,可有效提高超声对半月板损伤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静态结合动态及应力超声,可显著提升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结论 动态及应力条件下超声可作为诊断半月板损伤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