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Ilizarov外固定架骨延长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应用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33例.其中男26例,女7例;年龄25~68岁,平均(38.2±6.1)岁.清创术后胫骨缺损5~18 cm,平均(8.9±1.6)cm;术前骨外露12例,术前窦道形成无明显骨外露8例.所有患者行Ⅰ期胫骨截骨延长术,术后第8天开始行骨搬运,3次/d,年龄>60岁者每天延长0.5 mm,待骨痂形成满意后每天延长1 mm;年龄<60岁者每天延长1 mm,如术后4周发现骨痂形成不满意者,改为每天延长0.5 mm.所有患者在创口内植入硫酸钙10 g加万古霉素1 g.结果 33例患者均获6~57个月随访,平均(38.2±11.5)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骨髓炎无复发,肢体无短缩.骨外固定时间8~18个月,平均(10.22±2.4)个月.其中14例会师后经过"手风琴法"处理,会师后6周无明显骨痂形成,予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结论 骨延长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肠道微皱褶细胞(M细胞)变化的影响,为大黄附子汤临床防治SAP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选取40只健康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大黄附子汤对照组、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其中SAP组和大黄附子汤治疗组分别以3.5 g/kg剂量腹腔注射20% L-精氨酸,空白对照组和大黄附子汤对照组注射等剂量的等渗盐水;于造模后12、24、36 h,空白对照组和SAP组给予等渗盐水0.2 mL,大黄附子汤对照组和治疗组给予大黄附子汤0.2 mL灌肠,均于造模完成48 h后处死取材,使用ELISA检测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含量,取回肠及胰腺组织行HE染色、评分,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细胞特异性蛋白GP2并评分。 结果(1)一般情况:对照组腹腔注射后小鼠一般情况好,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水,四肢活动自如,行动未受影响;SAP组小鼠腹腔注射后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呼吸急促,拱背收腹,饮水减少。(2)SAP组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SAP组进行对比,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血清淀粉酶、内毒素、IL-1β及TNF-α水平出现显著下降(P<0.05)。(3)HE染色:SAP组胰腺及回肠组织坏死严重,可见大量白细胞浸润。大黄附子汤治疗组胰腺及回肠组织轻度坏死,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浸润。(4)免疫组化染色:SAP组与对照组相比GP2表达降低(P<0.05);相较于SAP组,大黄附子汤治疗组GP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 结论大黄附子汤治疗可改善作为肠道免疫应答起始的M细胞数量与功能,增强肠道免疫应答,减轻肠免疫屏障损伤,减少内毒素入血,改善SAP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急诊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运用传统护理模式护理,观察组运用优质护理服务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安全度、基础护理评分和仪器操作准确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ICU连续血液净化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还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立体定向技术注射家兔自体动脉血到达脑基底节区的方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分析不同时间段注射血液后头颅CT值的演变规律,探讨脑出血后头颅CT混合征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家兔70只,根据注入脑组织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全血组(50只)、血浆组(10只)和血清组(10只);对于全血组,根据注血间隔时间的不同又分为5个亚组,分别为A亚组(间隔1 h)、B亚组(间隔2 h)、C亚组(间隔3 h)、D亚组(间隔4 h)、E亚组(间隔5 h),每组10只,首次注射自体动脉血形成血肿后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内再次注射相同成分的血液到血肿周边形成二次血肿;对于血清组和血浆组,于注射全血形成血肿后同时间段内向血肿周边或对侧分别注射自体血血清或血浆,造模完成后立即行头颅CT,记录家兔头颅CT不同区域的CT值,对比注射不同血液成分CT值的变化和同一血液成分间隔不同时间CT值的变化规律。结果:全血组经不同时间段向颅内注血可形成高低不同密度的血肿病灶,其低密度部位CT值高于脑组织与脑脊液,类似混合征表现;血清和血浆组亦可形成高低密度,但低密度部位与脑脊液CT值相近,不易区分,不符合混合征征象。结论:二次出血可能是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的形成原因,而低密度区可能是首发出血,高密度区则可能是新发出血。  相似文献   
5.
心脏肿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肿瘤类疾病,其他部位肿瘤转移至心脏更为常见.本文报道了 1例胃肠道腺癌转移至心脏的罕见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颅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对开颅手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金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幕上脑出血患者348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32例和非再出血组316例;根据血肿形态是否规则,分为血肿形态规则组138例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21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搜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肿形态不规则对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2.86%)高于血肿形态规则组(3.62%),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肿形态不规则可预测脑出血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其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44、0.421。结论: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心血管疾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1],严重威胁我国国民的健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重症,根据患者发病时的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可将ACS分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其中,NSTE-ACS又包括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2].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护理路径,为有效实施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根据GRACE评分将NSTE-ACS患者的病情程度分为极高、高、中、低危级别。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2轮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对条目进行筛选,确立NSTE-ACS介入治疗患者分层护理路径相关标准及不同危险层次护理路径文本方案。结果构建了极高、高、中、低危患者的护理路径文本方案。2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系数0. 925;肯德尔协调系数(Kendall's W)0. 27~0. 56。结论根据NSTE-ACS救治方案,基于GRACE评分对患者进行病情危险程度评估,构建的不同病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路径可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是指2007版WHO颅内肿瘤诊疗指南中Ⅰ级、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及星形细胞瘤;LGG发病高峰在35~45岁,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发病率仅有约10%~18%;老年LGG恶化发生率高,总体生存期较短,且由于年龄因素影响,基础疾病较多,手术治疗受限,目前关于老年低级别胶质瘤治疗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很少。现报道1例老年长病程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并对近年来LGG的诊疗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取不同预处理方法高凝倾向患者行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HF)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滤器凝血发生率和灌流治疗完成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有高凝倾向并需紧急行床旁HF联合HP治疗的患者157例,随机分成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血液滤器预处理,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滤器凝血程度,灌流治疗完成情况及治疗结束时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1)两组滤器的凝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灌流治疗完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SEC)、凝血酶原时间(PT-SEC)、凝血酶时间(TT-SEC)等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可减少有高凝倾向的重症患者行血液滤过联合灌流治疗时滤器凝血发生率,提高灌流治疗完成率,且对血液相关因子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具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