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肌病是一组异质性很强、与结构和(或)电生理异常有关的心肌疾病。心律失常是心肌病的一种重要的临床表现。心律失常与心肌病的进展及预后之间都有着重要的联系。本文旨在分析心肌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及其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有利于对心肌病预后作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B-型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试验对入选的107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方法进行采集和统计分析。入选患者随机分配为rhBNP组(n=40)和对照组,rhBNP组是在心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活素。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判定患者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NT-proBNP下降幅度界定值;行不同治疗组的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生存分析。结果 NT-proBNP下降幅度≥35%患者的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NT-proBNP下降幅度<35%患者,P=0.001。rhBNP组患者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均数明显超过标准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 rhBNP组患者出院后无急性失代偿性心衰发作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标准治疗组患者,且NT-proBNP下降幅度≥35%者,其累积生存率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AH)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channel,BKCa,MaxiK)的影响。方法:选取二级健康7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PAH模型组,C组:缬沙坦干预组。测定3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PAMP),利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容、钾电流以及用四乙胺阻断BKCa后的电流,以计算BKCa电流值及其电流密度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KCa蛋白的表达。结果:B组PAMP明显高于A组(P〈0.01),而膜电容、BKCa电流和电流密度及BKCa蛋白表达平均积分吸光度(iOD)值均明显低于A组(P〈0.05)。与B组相比较,给予缬沙坦干预后,C组的PAMP显著下降(P〈0.01),BKCa电流和电流密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而BKCa蛋白表达iOD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可有效降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肺动脉压力,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BKCa的活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体表心电图特点对鉴别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明确靶点的87例OTVA患者[(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的64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VOT)的23例]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分别以R/S振幅指数、R波时限指数、胸导联移行区(TZ)指数、V2转换率及V2S/V3R指数来评估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其对LVOT/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鉴别的准确性。结果以V1导联R/S波振幅指数≥30%判断OTVA起源于LVOT的灵敏度为60.87%,特异度92.19%,R波时限指数≥50%判断灵敏性为34.78%,特异度96.87%;TZ指数0判断灵敏度为69.57%,特异度87.5%;以V2转换率0.6的判断灵敏度为69.57%,特异度90.63%;V2S/V3R指数≤1.5的判断灵敏度为65.22%,特异度92.19%。结论V2S/V3R指数≤1.5是一种简便准确地鉴别OTVA起源于左右流出道靶点的体表心电图判断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拔管对COPD患者后续治疗结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收治的19例COPD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拔管时间不同分为即刻拔管组(IE组,10例)和延迟拔管组(DE组,9例)。程序化撤机评估后脱机,并拔除气管插管,记录脱机、拔管后相关数据。结果:入选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10例IE组病人中1例咳嗽评分增加,2例痰液量、2例呼吸次数、1例心率增加。9例DT组病人中6例咳嗽评分增加,7例痰液量、7例呼吸次数、6例心率增加,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IE组病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8.02±0.95)×109/L、CRP(8.30±2.26)μg/ml、心率(73.7±3.8)次/分,与DE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11.55±1.12)×109/L、CRP(43.00±14.24)μg/ml、心率(113.8±12.5)次/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患者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脱机后,不同时间拔管与后续临床表现联系密切。即刻拔管可以减少并发症,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频发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左心室壁应力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频发流出道室早患者139例;心脏超声测量并计算周收缩末期室壁应力(cESS)。根据cESS中位数115kdyne/cm~2将入选的室早患者分成2组:(cESS≥115kdyne/cm2为A组及cESS115kdyne/cm2为B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相关参数。结果两组间高血压病、血钾、血镁、及脑钠肽氨基酸前体(NT-ProBNP)水平、室早QRS波宽度、室早数、室早负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cESS与饮酒、高血压史、血钾、血镁、NT-proBNP、QT间期、室早QRS波宽及室早负荷成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仅室早QRS波宽度、室早负荷及饮酒史是cESS增高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部分频发流出道室早患者左室壁应力增高,室早QRS波宽度、室早负荷及饮酒史是其独立相关因素。有效控制室早负荷及戒酒对频发室早患者可能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心肌梗死后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心室肌细胞复极活动的影响。方法取10只苏中幼猪作正常对照组(Control),另取23只通过球囊导管堵闭左前降支法建立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模型,并分别移植MSCs悬液(MSCs组,n=13)或等量生理盐水(MI组,n=10),6周后记录左室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MAP),分析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间(APD90)、复极时间(RT)、APD和RT离散度(APDd和RTd),APD重整曲线斜率及APD交替的阈值周长。结果(1)MI组和MSCs组APD90、RT、APDd和TRd值较Control组均延长(P均<0.01),但MSCs组较MI组缩短(P<0.05或0.01);(2)Control组APD重整曲线斜率<1(正常),而MSCs组和MI组重整曲线斜率均>1(异常),但前者斜率明显小于后者;(3)MSCs诱发APD交替的阈值周长虽高于Control组(P<0.01),却低于MI组(P<0.05)。结论 MI后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大,MSCs可以减轻MI引起的复极紊乱,提示MSCs移植有助于降低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6例)加用rhBNP,首次负荷剂量2.0μg/kg静脉注射后,持续0.01μg.kg-1.min-1连用48h;对照组(16例)则灌注硝酸甘油10μg.kg-1.min-1。用药前后测定血清BNP浓度,HRT和HRV变化。结果:治疗组血清BN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735±485)ng/ml∶(1 544±677)ng/ml,P<0.05]。治疗组平均RR间期(SDNN),5min RR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次数占总心搏次数的百分比(PNN50)以及震荡斜率(TS)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震荡起始(TO)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静脉灌注rhBNP可有益地调节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对中重度心力衰竭者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疾病,以慢性进行性泵功能衰竭和液体潴留为特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及主要病死原因,其发病率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当[1,2]。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具有利钠利尿、降低血管张力及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和交感神经系统(SNS)活性等作用,近年来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笔者所  相似文献   
10.
张烁  ;陈月云 《医学综述》2014,(12):2132-2134
近年来人们把随增龄出现的慢性低度促炎症状态称为炎性衰老,它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炎性衰老影响着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损害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该文主要就炎性衰老的发生机制和其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以及抗炎治疗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等进行综述,以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