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PS-34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小鼠胰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阐明PS-341对SAP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连续7次腹内注射雨蛙素(每次间隔1h)及脂多糖制作小鼠SAP模型,将60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S-341治疗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0.5mg/kgPS-341),模型对照组(注射脂多糖前0.5h腹内注射50%DMSO),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制模)。最后一次注射雨蛙素后2h麻醉小鼠,取血检测血淀粉酶,光镜下观察小鼠胰腺和肺脏的病理形态,测定胰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胰腺组织中黏附分子(ICAM-1)的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胰腺组织中IκBα的表达,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测定NF-κB活性。结果 PS-341治疗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胰腺组织中I-κB降解减少,NF-κB活性显著下降,血清淀粉酶、MPO、胰腺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都明显降低(P<0.05)。胰腺和肺脏组织病理学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PS-341通过抑制胰腺内NF-κB活化而抑制炎症反应。PS-341可能是治疗SAP的一个新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以目标导向方式输注胶体液对行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近期恢复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衢州市人民医院行结直肠癌切除术的1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全麻诱导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否输注胶体液进行分组,观察组(86例)外周静脉输注胶体液,对照组(78例)外周静脉输注晶体液;比较2组围术期各项信息、不同时间点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Lac)和血糖(Glu)浓度、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体液免疫指标水平。  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半流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 0.05);2组手术结束时ScvO2、Lac和Glu浓度均较术前增大,手术结束时,2组间ScvO2、Lac和Glu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8.14%,低于对照组的20.51%(P < 0.05)。2组术后体液免疫指标均较术前降低,术后3 d,观察组血清IgG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结直肠癌切除术中以目标导向方式输注胶体液较输注晶体液,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恶心呕吐发生,保护免疫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慧萍  樊建平 《新中医》2019,51(8):131-133
简版: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纳入200例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呜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和恶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术后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外科手术治疗重症胰腺炎患者46例,根据术后营养主要供给路径的不同分为肠内营养组(24例)和肠外营养组(22例),肠内营养组术后所需营养主要通过空肠营养管供给,肠外营养组主要通过静脉供给。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临床症状和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的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高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血、尿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而胰腺假性囊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胰腺炎术后早期空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迅速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且不增加死亡率,是安全、有效、符合临床需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分析姑息性手术疗法在晚期胰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13年3月衢州市衢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8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手术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各43例。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药物进行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生存情况、生存质量改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组患者稳定率(39.53%)和疾病控制率(67.44%)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23.26%、41.86%),进展率(32.56%)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5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5.68、5.68,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6、12个月生存率(72.09%、25.58%)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53.49%、9.30%),平均生存时间[(19.75±6.24)个月]显著长于药物治疗组[(11.36±5.1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9、3.96,t=6.82,P〈0.05)。手术治疗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整体功能评分值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26、9.72、8.29、6.96、8.41、8.33,P〈0.05)。结论姑息性手术疗法对于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延长生存周期,改善生存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晚期胰腺癌患者理想的临床治疗方式予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川芎嗪干预后乳腺癌细胞侵袭、黏附能力的改变及MMP-2/MMP-9的表达。方法用细胞黏附实验,检测川芎嗪对MDA-MB-231细胞黏附力的抑制作用;用Transwell小室检测不同浓度川芎嗪干预后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改变;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川芎嗪对MDA-MB-231细胞MMP-2/MMP-9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川芎嗪对MDA-MB-231细胞黏附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对MDA-MB-231细胞的MMP-2 mRNA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MMP-9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川芎嗪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其抑制效应与药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川芎嗪可能通过下调MDA-MB-231细胞MMP-2mRNA的表达而抑制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浅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介入治疗的19例(22条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Fontaine 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6条,Ⅲ期(静息痛)8条,Ⅳ期(组织缺损)8条(其中足部溃疡6条,足趾坏疽2条).股浅动脉病变的平均长度8.8 cm(5.0~13 cm).病变TASC分型B型4条,C型17条,D型1条.通过彩色血管超声和(或)动脉造影观察病变段动脉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改变分析支架通畅率,分析术前、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临床改善率和保肢率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7条肢体浅动脉开通(手术成功率77.3%),其中单纯FTA 11例,PTA加支架成形6例,共置入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8枚.2例中转旁路手术,3例放弃手术.17条肢体平均随访12.5个月(3~33个月).1例术后1个月死于心心肌梗塞;4条肢体术后3~6个月再闭塞.17条肢体介入手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76.4%. 结论介入治疗股浅动脉硬化闭寨症有较满意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的T管位置对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狗模型窦道形成的影响。方法制作狗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模型.分为前腹壁直接引出和右侧腋前线引出两组,每组8只。测量胆总管直径、大网膜长度及有无变异、胃和横结肠的蠕动次数;制模2周后再次开腹,检测T管窦道长度和完整性;以窦道的加压注水量作为窦道所能承受的压力指标。分析不同T管位置以及多种因素对加压注水量的影响。结果T管经前腹壁和经腋前线引出。两组间胆总管直径、胃蠕动、横结肠蠕动、大网膜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9、0.24、-0.52、-0.64。P均〉0.05);前腹壁组与腋前线组比较,T管窦道长度缩短,加压注水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96、2.67,P均〈O.05)。多元线形回归分析表明,对T管窦道加压注水量影响最大的是T管窦道长度,两者呈负相关(r=-0.79,P〈0.05)。结论T管位置不同引起窦道长度的变化是影响T管窦道形成的重要因素.最短途径是T管引出腹腔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相关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预防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3年9月住院并手术的287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系统收集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各SSI相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探讨SSI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287例胃癌手术患者发生SSI 26例,发生率为9.06%,其中切口感染19例占73.08%、腹腔感染7例占2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ASA评分≥3分、肿瘤分期≥Ⅲ期、合并糖尿病、术前住院时间≥7d,手术时间≥3h、术中输血均为SSI危险因素(P<0.05),而患者性别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与SSI无相关性;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61.29%、革兰阳性菌占35.48%、真菌占3.23%,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9.03%和22.58%,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占12.90%。结论胃癌SSI相关因素多,应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预防和控制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科室拟实施手术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62例,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选取同期经腹直肠前切除吻合术患者58例,对比两组结果。结果所有患者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全部成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生存情况相近。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预后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12个月的预后情况相近。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实施经双吻合器直肠拖出式切除吻合临床效果显著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