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解剖复位稳定1 a黄斑区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首诊为RRD并且通过玻璃体切割复位术,术后视网膜复位稳定1 a的患者42例(42眼)的患眼纳入RRD组,患眼的对侧眼纳入对照组A,同时选择健康眼42例(42眼)为对照组B。对所有入选者均行BCVA和OCTA检查。比较RRD组与各对照组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患眼BCVA与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三组黄斑区浅层视网膜血管丛、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依次为:RRD组:0.422 4±0.089 3、0.483 6±0.074 8、0.527 1±0.039 0;对照组A:0.469 3±0.112 5、0.550 0±0.074 0、0.546 2±0.034 3;对照组B:0.561 9±0.053 7、0.611 2±0.035 2、0.562 6±0.030 4。RRD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相比血流密度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RRD组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r=0.629、0.654,均为P=0.000),浅层视网膜血管丛黄斑区血流密度与BCVA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0.103)。结论 RRD复位术后1 a患眼各层黄斑区血流密度均较低,血流量没有完全恢复,且BCVA与深层视网膜血管丛、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OCTA能客观有效地分层量化黄斑区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混合性散光弱视基本治愈前后双眼视功能状况。方法对56例混合性散光弱视患者于治疗前和基本治愈后检测立体视锐度(包括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黄斑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锐度)、三级视功能(包括1级同时视、2级融合范围和3级立体视)。结果基本治愈前后:立体视锐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级同时视无明显差异(P>0.05),2级融合功能及3级立体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混合性散光弱视影响融合和立体视觉的发育,随着视力的提高,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21眼)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全身麻醉下,应用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角巩膜缘做切口行前囊膜环形切除+白内障吸出+后囊膜环形切除+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4~20个月,平均8个月,观察患儿视力、眼压、前房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前房稳定,无明显虹膜脱出,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表现为明显追光、追物。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除2眼术后第1天发生低眼压(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角膜清亮,前房无出血、渗出。随访期间所有患儿视轴区透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系统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创伤小,对眼内组织刺激小,术后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holeretinaldetachment,MHR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硅油填充术后的复发性超高度近视性MHRD患者36例(36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行黄斑区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术后3个月取出硅油。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术后视力、眼轴长度等指标。结果 36眼视网膜完全复位,视网膜复位率为100%;末次随访SD-OCT示22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占61.1%,11眼黄斑部分闭合,占30.6%,3眼仍未闭合,占8.3%;31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visualacuity,BCVA)较术前提高,占86.1%,5眼BCV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占13.9%;术前患者BCVA为(1.48±0.92)logMAR,术后BCVA为(0.93±0.38)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眼轴长度为(30.95±1.16)mm,术后为(28.46±1.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底出血、眼内炎、涡静脉回流障碍、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后巩膜加固术是治疗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超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视力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压力培养下角膜内皮细胞凋亡的启动机制.方法 原代兔角膜内皮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后,在50mmHg(1 kPa =7.5 mmHg)压力条件下,培养lh、2h、24 h,另设正常压力(15 mmHg)作为正常压力组,培养24 h.第一代兔角膜内皮细胞融合达70%~80%后,细胞在加压前lh分别使用浓度均为10-6 mol·L-l抗Caspase-8和抗Caspase-9预处理,然后置于压力装置中,压力设定为50 mmHg,培养24h后检测蛋白Bcl-2和P53表达,并且以无抑制剂处理的50 mmHg压力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各组培养的细胞均经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P53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兔角膜内皮细胞胞浆细胞色素C的含量.结果 50 mmHg压力组角膜内皮细胞,加压lh、2h、24 h P53的表达量分别为0.651±0.007、0.805±0.006、0.839±0.011,较正常压力组(0.033±0.004)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50 mmHg压力组随着加压时间的延长,角膜内皮细胞中P53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各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50 mmHg压力组中加压lh、2h、24 h Bcl-2的表达量分别为0.590±0.009、0.724±0.005、0.314±0.016,较正常压力组(0.081±0.013)反应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50 mmHg压力组各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实验发现正常压力组培养24h后,细胞核呈蓝色,胞浆中无细胞色素C释放;50 mmHg压力组培养lh可见部分细胞胞浆呈红色,提示细胞色素C释放进入到胞浆内,随着加压时间延长荧光强度增加,加压24 h见胞浆内出现广泛红色强荧光.抗Caspase-9和抗Caspase-8预处理组的角膜内皮细胞P53表达量分别为0.535±0.007、0.703±0.010,较对照组(0.727±0.021)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I);抗Caspase-9和抗Caspase-8预处理组中Bcl-2的表达量呈抑制性下降,分别为0.312±0.003、0.442±0.011,较对照组(0.501±0.01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抗Caspase-9预处理组的角膜内皮细胞P53和Bcl-2表达量较抗Caspase-8预处理组下降,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表明抗Caspase-9对高压下角膜内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更显著.结论 Caspase-9抑制剂可有效阻断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促凋亡作用,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主要是触发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释放,激活了Caspase-9参与的内源性酶联反应性凋亡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难治性青光眼是指患者的眼压通过常规的滤过手术和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仍然很难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类青光眼,包括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育性青光眼、无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性青光眼、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及行滤过手术已失败的青光眼等,是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1-2]。难治性青光眼的以往常规治疗方法疗效不理想,如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成功率仅为11.00%~52.00%[3-4]。近年来我院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屈光度数与眼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在我院就诊患有近视的青少年75例进行眼压测量,并进行检影验光测试屈光度数。按等效球镜的屈光度数分为轻、中、重度3组,非近视眼组为无近视组,对各组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近视屈光度数与眼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轻、中度组与非近视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重度组与非近视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眼压并不随屈光度的变化而改变,两者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黄银花  章晖  叶波  邱新文  刘琼  淦强 《眼科新进展》2016,(11):1054-1057
目的 使用深部增强成像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depthimagingspectraldomain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EDISD-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1a以上低视力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choroidalthickness,SFCT),分析其与低视力的关系。方法 将南昌爱尔眼科医院2010年1月到2014年3月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术后1a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0.3的患者72例(72眼)纳入研究。行双眼BCVA及EDISD-OCT扫描SFCT检查。分析患眼与对侧健眼术后末次随访的BCVA与SFCT的相关性。结果 患眼术后末次随访SD-OCT检查显示,72眼中,黄斑中心凹正常者3眼(4.2%);外层视网膜微结构异常者69眼(95.8%)。患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转换为5分记录视力为3.59±0.51,同期健眼为4.94±0.11;患眼术后末次随访SFCT为(164.47±62.95)μm,对侧健眼SFCT为(235.47±42.40)μm;患眼与对侧健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SF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与SF-CT有相关性(P<0.05)。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微结构异常眼与正常眼的BCVA、SF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复位术后1a以上低视力眼的SFCT薄,且与BCVA存在相关性;其视力的恢复可能要晚于EDISD-OCT下观察到的外层视网膜微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幸正茂  梁玲玲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5,(12):1125-1128
目的 观察波动的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第一代兔角膜内皮细胞分为两组:A组为压力波动组(压力设置为:15mmHg~25mmHg~20mmHg~10mmHg,每个压力持续6h;1kPa=7.5mmHg);B组为30mmHg压力组;C组为无压力组。三组细胞分别培养24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原代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台盼蓝-茜素红联合染色检测细胞活性,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取的所有细胞证实为角膜内皮细胞表型,无角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污染。三组细胞分别培养24h后,经台盼蓝-茜素红染色和HE染色证实:两个压力培养组的细胞活性较无压力培养组明显下降,其中压力波动组的细胞活性低于30mmHg压力组。同时无压力组、30mmHg压力组和压力波动组细胞中P5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50±0.005、0.253±0.014、0.670±0.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证实了高压力及非生理性波动的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均具有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