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非肿块样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与非肿块样乳腺癌(BCL)的磁共振影像(MRI)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女性19例GLM及18例BCL的临床资料(年龄、发热、触痛)、钼靶/超声征象(钙化)、磁共振影像征象(大小、分布特点、强化特点、簇环直径、MIP阳性、TIC曲线、强化区DWI和ADC、未强化区DWI和ADC、皮肤或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差异性。结果:GLM与BCL均为单侧乳腺非肿块样病变,GLM伴或不伴脓肿;GLM与BCL在体检触痛、钼靶/超声钙化、MRI征象(簇环直径大小、未强化区DWI值、未强化区ADC值、皮肤或乳头受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M临床上少见,多被误诊为BCL。触痛、钙化及结合MRI征象可提高GLM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下颌神经管CT扫描及在下颌后牙种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颌神经管CT扫描的技术原理、应用效果及在下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GE螺旋CT对18例下颌骨按照自定设计方案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分析。结果:下颌神经管经过一套系统的观察得到详尽的显示和精确的测量。结论:规范、有序的下颌神经管扫描方案简单易行,能够很好地显示下颌神经管走行方向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下颌后牙种植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程序可在放射科固化。  相似文献   
3.
1988年,Le Bihan提出了一种能同时反映生物组织中扩散和灌注信息的成像方法 ,即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DWI。近年来,随着高场强MRI和Stejskal-Tanner梯度线圈的出现,IVIM成像技术逐渐发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类病变诊断中,尤其是在肿瘤诊断方面。其中,IVIM在颅脑缺血性病变及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尤其重要。本文旨在对IVIM成像原理、技术要点、参数生理学意义及其在颅脑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组织细胞病,病因不明,多发生于儿童。病变可单独累及皮肤或骨骼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笔者回顾性分析1例中枢、消化、皮肤等多系统受累的成人LCH患者的诊治过程,对其各系统影像学特征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基于静息态功能MRI(rs-fMRI)的低频振幅算法(ALFF)探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大脑自发神经活动异常改变。方法纳入40例ESRD患者(男23例,女17例)及年龄、性别和教育年限相匹配的40例正常对照(HC)(男23例,女17例),采用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被试的认知功能并采集rs-fMRI数据。图像预处理后比较组间ALFF值的差异;提取ESRD组差异脑区的平均ALFF值与临床资料及神经认知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SRD患者存在多维度认知功能损害(P<0.01)。与HC相比,ESRD患者双侧楔前叶、左中央后回及左颞极:颞上回ALFF值显著降低,双侧小脑8区ALFF值显著升高(P<0.05,FWE校正)。双侧楔前叶平均ALFF值与红细胞(r=0.477,P=0.002;r=0.508,P=0.009)、血红蛋白(r=0.516,P<0.001;r=0.469,P=0.002)及红细胞比容(r=0.557,P<0.001;r=0.471,P=0.002)水平呈正相关。控制本实验涉及的所有临床变量后,发现右小脑8区与TMTA(r=0.597,P=0.003)及TMTB(r=0.555,P=0.007)呈正相关;左中央后回与FDST呈正相关(r=0.552,P=0.008)。结论ESRD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受损;ESRD患者存在双侧楔前叶、左中央后回及左颞极:颞上回等参与认知活动脑区的自发脑活动受损;贫血可能影响ESRD患者大脑自发神经活动。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颈动脉蹼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1例男性29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TA和高分辨MRI证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颈动脉蹼,采用IVUS技术进一步评估颈动脉蹼形态特征、颈动脉血流状态,并指导支架成形术。结果术中IVUS提示颈动脉蹼呈一与管壁相连的条带状低回声信号影,将管腔血流分隔,其后方血流瘀滞、对比剂滞留;虚拟组织学(VH)成像(iMap-IVUS)提示该结构以纤维组织成分为主,其背面可见部分坏死组织。支架植入术后IVUS、DSA提示支架贴壁良好,颈动脉蹼消失,未见血液湍流及对比剂滞留。结论IVUS技术可对颈动脉蹼进行全面评估,在探索颈动脉蹼致脑卒中机制和指导介入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膳食结构的改变,便秘患者越来越多.便秘症状的加重,时间的延长,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分析便秘的成因,提高便秘的诊治水平,避免不恰当的治疗,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根据2006年颁布的罗马Ⅲ标准,便秘分为三型:慢性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以及混合型便秘(MIX).STC及OOC可以同时发生,相互作用.STC及OOC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可能一样,但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不一样,因而明确各自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标准尤为重要.不断发展的现代影像技术,为临床了解胃肠道传输功能、盆底解剖结构及形态功能的改变提供了客观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低剂量技术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自动切割活检(ACNB)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412例ACNB中146例(A组)采用传统方法引导,266例(B组)采用低剂量技术引导,按图像颗粒均匀性、解剖结构细节、界面清晰度和有无伪影等评定图像质量,比较2组穿刺活检准确率、操作时间及辐射剂量,并探讨CT引导中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结果 B组图像解剖结构细节分辨率降低,但不影响穿刺成功率。A、B组穿刺准确率分别为95.9%、95.1%,操作时间为(16±2.2)、(15.9±2.0)min,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B组有效剂量为(1.74±0.7)及(0.59±0.14)mSv,B组有效剂量降低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415,P(0.05)。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诊断和鉴别肺部病变的重要方法,低剂量扫描、缩小扫描范围及减少扫描次数能显著降低受检者X线辐射剂量,但不影响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及其对置管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因各种临床情况需置入PICC的62例患者。置入操作在X线透视下完成,同时以PICC导丝为探测电极,监测导管头端位于不同血管部位时的腔内心电图。结果所有患者通过导丝介导均能获得腔内心电图。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为(1.11±0.36)mm,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上、中、下段,右房交界处及右房中、下部时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分别为(1.11±0.36)mm、(1.12±0.28)mm、(1.56±0.45)mm、(4.03±1.87)mm、(5.90±2.45)mm、(7.90±2.95)mm、(9.87±2.77)mm、(5.00±1.76)mm、(2.50±1.73)mm。10例患者最初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此时P波振幅为(1.14±0.34)mm。结论以PICC导丝作为探测电极可引出腔内心电图,腔内心电图P波振幅与PICC头端位置有关,最大P波振幅可指导导管头端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