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将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方法将200例行三伏灸治疗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表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予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儿者对三伏灸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促进患儿及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三伏灸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7;1.74)mPa/s,(1.52&;#177;0.74),(234.21&;#177;64.87)μg/L,(3.16&;#177;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77;1.44)mPa/s,(1.74&;#177;0.22),(276.15&;#177;63.25)μg/L,(4.56&;#177;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病。李佑生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位在肾,与脾肺二脏密切相关,但病机不可忽略肝的作用。肝失疏泄与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高度水肿的产生均密切相关。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的原因与肝疏泄功能失常也密切相关。从肝论治是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应予重视的治疗方法。疏肝敛肝,疏泄有度,气化有常,其病自愈。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多汗症是指因汗出超过体温调节所需量、汗液调节排泄功能障碍、汗出系统过度活动导致的机体出现过量排汗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指在平静状态下,不受温度、心理、精神等因素干扰而出现的大量异常汗出,或全身性汗出,或局限于局部汗出的一种病症[1]。目前,国内外对原发性多汗症的理论基础及临床观察虽然在逐渐开展及研究,但是,关于原发性多汗症的西医治疗仍未有行之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改良饮食模式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照组采取普通的饮食模式;治疗组则采取改良饮食模式。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病情况。结果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改良饮食模式干预,可明显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68例中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实施优质护理,研究组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照护者学会相关的护理康复知识,参与患者住院出院后康复期的延续性护理与康复。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遵医行为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照护者参与式延续性护理使中风恢复期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相应的护理与康复,有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观察中药复方芪棱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3-07/2003-12暨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加芪棱汤),疗程结束后评定临床疗效,并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值分别为(4.21±1.74)mPa/s,(1.52±0.74),(234.21±64.87)μg/L,(3.16±0.77)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1.44)mPa/s,(1.74±0.22),(276.15±63.25)μg/L,(4.56±0.89)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水平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调整凝血纤溶活性,可能是芪棱汤治疗TIA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提高痛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应用.方法 将60例痛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根据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实施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出院后血尿酸、血沉、体重指数的控制程度,以评价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病人对痛风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后1年血尿酸、血沉、体重指数的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痛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减少痛风的发作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