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HCM)和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ASHC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方法:1996~2014年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检出300例ApHCM(ApHCM组),采用1:1配对原则,又纳入诊断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相匹配的300例ASHCM患者(ASHCM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心原性死亡率、心原性猝死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不明原因晕厥、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ASHCM组左心室室壁厚度≥30 mm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pHCM组(14.0%vs 3.7%,P0.01)。ApHCM组和ASHCM组中分别有156例(52.0%)和168例(56.0%)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其中ApHCM组中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率显著低于ASHCM组(26.9%vs 76.2%,P0.01)。ApHCM组和ASHCM组分别平均随访(7.5±4.0)年和(6.6±5.4)年,与ASHCM组相比,ApHCM组心原性死亡率(1.0%vs 5.7%)、心原性猝死发生率(0.33%vs 3.3%)、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8.3%vs 40.3%)显著较低(P均0.01);不明原因晕厥、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进展性心力衰竭等事件发生率也均显著低于ASHCM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磁共振成像钆对比剂延迟增强显像阳性(HR=4.62,95%CI:2.28~68.0,P=0.02)和不明原因晕厥(HR=8.56,95%CI:2.1~16.6,P0.01)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明原因晕厥是心原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子(HR=4.40,95%CI:1.5~15.2,P=0.02)。结论:排除年龄、性别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混杂因素后,ApHCM患者预后较ASHCM患者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应用比伐卢定与肝素的抗凝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和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60)与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给予肝素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比伐卢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停药2 h后活化凝血时间(AC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出血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ACT(206. 32±29. 43 s)明显低于对照组(239. 15±30. 14 s)(P 0. 05);研究组患者的APTT(29. 34±4. 25 s)、TT(29. 04±7. 93 s)、PT(11. 53±0. 25 s)、FIB(2. 53±0. 57 g/L)与对照组(31. 04±5. 85 s、32. 85±9. 21 s、12. 04±0. 42 s、2. 48±0. 59 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出血率(3. 3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3. 33%、8. 33%)(P 0. 05)。结论与肝素治疗相比,PCI术前应用比伐卢定抗凝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凝血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和9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CVD组)的临床资料。CVD组中冠心病患者45例,高血压患者36例。经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左股骨颈、L2~L4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比较两组骨密度的变化。结果 CVD组BMD较对照组降低,CVD组冠心病患者L2~L4椎体的BMD较对照组降低,而两组左股骨颈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CVD组高血压患者L2~L4椎体、左股骨颈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D与OP存在一定的关系;冠心病与L2~L4椎体BMD关联,可通过行L2~L4椎体BMD测定评估两者的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周围动脉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程度与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Cys 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拟诊周围动脉病变而行血管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周围动脉斑块数目对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分析PAD病变程度与血清Cys C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 PAD患者血清Cys 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并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进一步升高。PAD病变程度与血清Cys C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AD病变程度与年龄、周围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清Cys C水平、性别相关(P〈0.05)。结论 PAD病变程度与血清Cys C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血清Cys C水平与可作为预测PAD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射血分数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27例心衰患者,将其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组145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组145例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组137例。另纳入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53例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常规生化指标、血清25(OH)D、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指标,分析不同心衰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血清25(OH)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清25(OH)D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各心衰组(均P<0.05),NT-proBNP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各心衰组(均P<0.05)。HFrEF组25(OH)D水平显著低于HFmrEF组与HFpEF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HFmrEF组与HFpEF组(均P<0.05);HFmrEF组与HFpEF组间25(OH)D和NT-proBNP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25(OH)D与RVOT、PAP、NT-proBNP均呈弱负相关性(r=-...  相似文献   
6.
7.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临床综合征,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各项治疗技术的发展,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恢复成为了可能,于是出现了射血分数改善型心力衰竭(HFrecEF)这一新的临床类型,但目前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主要对这一新的临床类型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学、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维、汉族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维族VTE162例、汉族VTE184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维族203例、汉族230例,应用ELESA法检测SAA水平、PCR-PFLP技术检测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结果:维、汉民族VTE患者吸烟所占比例均较高,经回归分析得出,吸烟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维吾尔族VTE组的体质指数(BMI)为[(27.7±4.1)vs.(25.8±4.2)kg/m~2]、腰围[(85.1±9.6)vs.(81.5±9.9)cm]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汉族VTE组的腰围[(83.3±10.1)vs.(80.0±10.6)cm]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24.9±3.6)vs.(24.5±3.4)kg/m~2]在两组间无差别;腹型肥胖是维、汉族VTE患者的危险因素。汉族人群中,VTE组的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对照组(5.06 vs.3.64 mg/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CRP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汉族VTE组的SAA水平均升高,分别为(6.3±2.9)vs.(5.5±2.4)mg/L和(8.3±3.7)vs.(6.8±3.3)mg/L,P0.05],经回归分析显示SAA水平不是维、汉族VTE的独立危险因子。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在维、汉民族中的分布不存在民族异质性;SAA基因rs12218和rs4638289多态性在VTE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不是VTE的危险因子。结论:腹型肥胖、吸烟是维、汉族VTE共同的危险因素;CRP水平是汉族VTE的危险因素;VTE患者的SAA水平升高,但不是维、维汉族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AA基因多态性不是特发性VTE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源性Gαi2C末端肽段(Gαi2C-terminal peptide,Gαi2ctp)对迷走神经介导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家犬14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7),给予单纯的超声微泡造影剂;实验组(n=7),给予制备好的携Gαi2ctp靶向超声造影剂。分别在高位右房(HRA)、左心耳(LAA)及左下肺静脉(LSPV)行Burst刺激,观察基础状态、迷走神经刺激、靶向转导Gαi2ctp后上述部位房颤诱发率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 1迷走神经刺激可显著增加心房及肺静脉各部位房颤的诱发率和持续时间。2实验组左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0.5、1、2 h LAA和LSPV房颤诱发率(分别为15.9%、14.3%、14.3%和17.5%、19.0%、17.5%)较基础状态(分别为31.7%和33.3%)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LAA、LSPV房颤诱发率下降(P分别﹤0.01、0.05)。3实验组左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0.5、1、2 h LAA、LSPV房颤持续时间(分别为16.43±3.59、16.57±2.64、15.14±4.14 s和17.57±4.47、16.85±2.91、17.29±3.40 s)较基础状态(分别为22.01±4.83和23.29±4.27 s)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左房靶向转导Gαi2ctp后LAA、LSPV房颤持续时间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结论靶向转导外源性Gαi2ctp可以减少迷走神经介导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