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QR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病变、短期内不良心血管事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AC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等临床资料,并借助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定量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根据心电图上是否存在fQRS,分为fQRS(+)和fQRS(-)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在冠脉病变、MACE的发生上是否存在差异,并寻找影响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42例在心电图出现fQRS,其检出率为39.3%(142/361),STEMI、NSTEMI患者的fQRS检出率明显高于UA患者(P0.05)。与fQRS(-)组相比,fQRS(+)组患者三支病变多见,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更高,6个月内MACE发生率更高(48.5%比13.2%,P0.05),且以非计划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及再发心绞痛事件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fQRS、Gensini评分、SYNTAX评分是影响ACS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S患者心电图上出现fQRS能够反映出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且可以作为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心脏性猝死(SCD)一直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的重要课题,美国每年有30~40万人发生SCD,我国虽然缺少流行病资料,但近年来SCD的发生呈上升趋势,SCD的主要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如果能早期识别SCD的高危因素,在发生SCD前能及时识别及时处理,就可能减少SCD的发生。为了解心内科护士对SCD高危因素认知程度,探讨培训对提高心内科各级护士对SCD的预测能力及反应能力,对心内  相似文献   
3.
死亡受体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eceptor,TNFR)超家族,而TNFR超家族中与之相对应的膜配体构成了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TNF超家族是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且可以诱导细胞凋亡,而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均有关联。本就此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校正QT间期、校正Tp-e间期、Tp-e/QT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 STEMI患者40例,12 h内成功行PCI术,分别测算术前及术后100 min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随访三个月后MAE情况。40例正常心电图做对照。结果 (1)STEMI组QTc、Tp-ec、Tp-e/QT在发病12 h内明显升高(P<0.05),PCI术后降低(P<0.05),但与对照组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TEMI组以PCI术前QTc440ms为节点分组,随访三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Tp-ec 100ms和Tp-e/QT 0.25为节点,组间MAE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患者Tp-ec,尤其是Tp-e/QT比值增加,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相关,是预测急性STEMI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的近、远期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选择55例ULMCA病变患者,1例射血分数<50%,合并肾功能不全8例,糖尿病14例,高血压病44例;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PCI。分析其临床特征、CAG结果、PCI后的即刻效果及6~48个月随访结果。结果无保护左主干PCI的成功率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48(16.7±14.3)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亚急性或延迟性支架内血栓形成;49例患者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5例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复发,1例PCI术后半年死亡;11例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CAG复查提示发生左主干再狭窄3例,2例再次行PCI,1例转至外科搭桥。结论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的,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TA)后再狭窄的部分机制及防治。方法对家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S)狭窄段行TA,对TA前后及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进行培养,并加入穿心莲提取物对培养进行干预,观察其VSMCs的细胞计数和125碘一尿嘧啶脱氧核苷(125 I—UdR)参入变化。结果 TA后40小时的VSMCs数值较AS—VSMCs增加不明显,但两者较正常VSMCs明显增加;加入血小板后,各组VSMCs的数值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显著性;加入穿心莲预处理后的血小板组的VSMCs数值较未处理的血小板组明显无差异。结论 AS—VSMCs及TA后VSMCs增殖均较正常VSMCs加快;血小板促进TA前后VSMCs的增殖;穿心莲可明显减弱血小板对VSMCs的促增生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措施。方法CRT植入术者55例,男性38例,女性17例,年龄(62.5±9.6)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DCM)41例,缺血性心肌病(CHD)1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脏扩大2例,致密化不全性心肌病1例。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Ⅲ级-IV级。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常规应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随访2~60(24.9±15.5)个月,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效果。结果55例患者中左室电极置入失败1例(1.8%),发生电极导线脱位3例(5.5%),膈肌刺激2例(3.6%),术中急性左心力衰竭竭1例(1.8%),血管迷走反射(VVR)1例(1.8%),均妥善处置,未发生恶性结果。结论CRT植入术术中和术后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以电极导线脱位最常见;针对不同的情况妥善处理才能充分发挥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心肺复苏成功是心脏骤停病人的循环、呼吸功能得以重建。加强心肺复苏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对保证心肺复苏最终成功很重要,除重视脑组织损害、肾损害的观察及护理外,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才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厥指的是由于短暂脑血管灌注不足引起的可逆性短暂的意识丧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sgncope,VVS)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是最常见的一种晕厥,可发生于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人。此类疾病以发病急、病情重、确诊困难、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等特点而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者可能出现死亡。为了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现就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制、诱因及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综述。以期引起同行的注意,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