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狼疮抗凝物阳性患者进行临床数据横断面研究。方法采用稀释的蝰蛇毒时间(dilute Russell viper venom time,dRVVT)和硅土凝固时间(silica clot time,SCT)进行血浆狼疮抗凝物检测。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抗磷脂抗体数据和抗凝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LA阳性患者总体年龄为35(14~88)岁,其中男性为53(17~69)岁,女性为34(14~88)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 658.5,P=0.002)。401例患者中包括结缔组织病182例(45.4%),病理妊娠及不孕症115例(28.7%),抗磷脂综合征44例(11.0%),静脉血栓栓塞症27例(6.7%),心脑血管疾病19例(4.7%),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全血细胞减少14例(3.5%);在341例结缔组织病、病理妊娠及不孕症和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34例;在46例静脉血栓栓塞症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9例。401例患者中,dRVVT和SCT均呈阳性者166例(41.4%),仅dRVVT阳性者149例(37.2%),仅SCT阳性者86例(21.4%);结缔组织病在上述3组每组中的所占比例率均为最高(分别为49.4%、39.6%和47.7%)。双阳性组、dRVVT(+)组和SCT(+)组的各项抗磷脂抗体阳性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A阳性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和疾病类型特征差异,检测前应充分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检测适应证,且应同时检测dRVVT和SCT以避免漏诊,此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必要时选择适合的采血时间进行复检。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外诱捕网(NETs)是指由颗粒衍生蛋白修饰的DNA支架组成的中性粒细胞胞外网状结构,其形成过程伴随着剧烈的细胞形态变化,以染色质解聚和核颗粒物质释放为主要特征。NETs 在介导炎性损伤和凝血紊乱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兼具生物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双重角色,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中风、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肿瘤相关血栓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就NET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上述疾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医生在明确VTE高风险个体或确诊VTE后应启动"求因",通过求因探寻血栓的成因,分析血栓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在此过程中,医生还可修正临床治疗的方式、评估药物的选择以及规划治疗的持续时间。VTE的伴随诊断主要围绕着抗凝药物的"疗效评估"和"安全性监测"两个方面展开,其核心是利用实验室指标伴随抗凝治疗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对疗效和出血风险的及时掌握。对于传统抗凝药物,常规性监测是安全有效抗凝的基础;对于新型抗凝药物,在临床复杂情况、高龄、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同样有赖于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D二聚体(DD)监测非手术癌症住院患者在15 d内的静脉血栓风险。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非手术癌症患者397例,年龄(56±18)岁,其中,男236例,女161例。根据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量表,将癌症患者分为中危组(3~4分)171例,高危组(≥5分)226例。采用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VADIS~? D-Dimer Exclusion~(TM)测定血浆DD水平。对入组患者随访15 d,以静脉血栓栓塞(VTE)为事件终点。DD水平以M(P_(25),P_(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评价DD的诊断性能。结果高危组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 306,P0.001),2组间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DD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CI:0.613~0.774),DD临界值为1 579 ng/mL时,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57.1%,。DD≤1 579 ng/mL患者与1 579 ng/mL患者比较,2组间Caprini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 104,P=0.002),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在全部患者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729,P=0.005)。在中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156,P=0.007)。在高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009,P=0.156)。结论按照Caprini评分量表或DD临界值(1 579 ng/mL)对中、高危癌症患者的VTE风险进行危险度分组,15 d内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能有效反映总体患者人群以及Caprini评分为中危患者的VTE累计概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种D-二聚体检测方法的健康人参考值以及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方法研究包括2个健康人亚组、1个疾病对照组和1个VTE患者组。健康人第1组1 207例,男601例,女606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D-二聚体;健康人第2组1 224例,男609例,女615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分析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间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建立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参考值。收集VTE患者组200例,非VTE疾病对照组200例,并分别以健康人第1组和健康人第2组为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2法检测D-二聚体的诊断性能。结果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学发光法:χ~2=159.088,P0.001;免疫比浊法:χ~2=89.634,P0.001);在≤60岁的各年龄组中,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基于化学发光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528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271 ng/mL,50岁男性为637 ng/mL,≤50岁女性为441 ng/mL,50岁女性为673 ng/mL。基于免疫比浊法的总体人群参考值为780 ng/mL,其中≤50岁男性为650 ng/mL,50岁男性为802 ng/mL,≤50岁女性为810 ng/mL,50岁女性为830 ng/mL。在20~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61岁年龄组中,化学发光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26.5 ng/mL、632.0 ng/mL、654.5 ng/mL、793.0 ng/mL和860.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8.0%、97.5%、97.0%、92.5%和87.0%),免疫比浊法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906.4 ng/mL、909.4 ng/mL、968.1 ng/mL、1 023.8 ng/mL和1 128.0 ng/mL(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5.5%、95.5%、94.3%、90.2%和86.6%);但2种方法的诊断特异性均60%,阳性预测值均≤50%。结论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的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测定值随年龄而增高,且不同年龄段男、女亚组间存在差异;2种方法在排除诊断VTE时,均可通过对高龄人群提高临界值以维持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期值,有效实现对VTE的排除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在监测利伐沙班安全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栓疾病患者105例并随访,23例发生出血患者为出血组,其他82例为无出血组。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PT,数据以M(P_(25),P_(75))表示,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数据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用ROC曲线评价PT的诊断性能。结果出血组患者用药后第1、3天,峰值PT均高于当天谷值水平;第3天无论峰值PT还是谷值均高于第1天。无出血组患者与出血组患者第1天峰值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组谷值PT高于无出血组(P0.001);第3天出血组峰值和谷值PT水平均高于无出血组(P0.001)。用药后第1、3天谷值PT预测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均优于峰值PT,而第1天和第3天谷值PT预测出血事件的效果相近。就评估出血风险而言,谷值PT优于峰值PT,第3天优于第1天。结论 PT在进行充分性能验证后,可有效评估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评估D二聚体(DD)监测非手术癌症住院患者在15 d内的静脉血栓风险。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非手术癌症患者397例,年龄(56±18)岁,其中,男236例,女161例。根据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量表,将癌症患者分为中危组(3~4分)171例,高危组(≥5分)226例。采用VIDAS荧光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VADIS D-Dimer ExclusionTM测定血浆DD水平。对入组患者随访15 d,以静脉血栓栓塞(VTE)为事件终点。DD水平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评价DD的诊断性能。 结果:高危组患者血浆DD水平高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 306,P<0.001),2组间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05)。DD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95%CI:0.613~0.774),DD临界值为1 579 ng/mL时,预测癌症患者15 d内VTE风险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57.1%,。DD≤1 579 ng/mL患者与>1 579 ng/mL患者比较,2组间Caprini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6 104,P=0.002),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6,P>0.05)。在全部患者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1 579 ng/mL)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729,P=0.005)。在中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增高(Log-rank χ2=7.156,P=0.007)。在高危组中,与血浆DD浓度低于临界值的患者比较,高于临界值的患者在15 d内的VTE累计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2.009,P=0.156)。 结论:按照Caprini评分量表或DD临界值(1 579 ng/mL)对中、高危癌症患者的VTE风险进行危险度分组,15 d内的VT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DD能有效反映总体患者人群以及Caprini评分为中危患者的VTE累计概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HIT患者血浆标本52例,未发生HIT的用肝素治疗患者的血浆标本126例和体检健康者血浆标本50例。根据是否伴有血栓形成,将HIT患者进一步分为未伴血栓形成的孤立性HIT组30例和伴血栓形成的HIT(HITT)组22例。用ACL-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及其相关试剂(Hemos IL HIT-Ab PF4-H)测定血浆HIT混合抗体;用ACL Acu Star发光分析仪及其相关试剂(Hemos IL Acu Star HIT-IgGPF4-H)测定血浆IgG特异性抗体。结果肝素对照患者组的混合抗体和IgG特异性抗体水平高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1 644.0、1 191.0,P均0.01);HIT患者组的两种抗体水平均高于肝素对照患者组(U值分别为550.0和4.7,P均0.01)。ROC曲线结果显示,混合抗体和IgG特异性抗体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混合抗体以1.50 U/m L为临界值时,肝素对照患者组的阳性率为27.8%,HIT患者组为100%。IgG特异性抗体以1.51 U/m L为临界值时,在肝素对照患者组的阳性率为0,在HIT患者中为100%。IgG特异性抗体临界值为2.32 U/m L时,评估HIT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0.0%;高于此临界值的HIT患者在15 d内的血栓形成累积概率显著增加(Log-rankχ2=56.577,P0.01)。结论 HIT混合抗体试验与IgG特异性抗体试验有助于对HIT患者进行排除诊断、诊断或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NOACs)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艾多沙班等,这些药物代谢过程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干扰,药效可预期,因此不需常规监测。在某些特定情况时,如高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营养状况不佳或胃肠道吸收不良、肥胖或体重过轻、联合用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紧急手术或溶栓治疗前停药不充分等,可能影响NOACs的药代动力学或出现药效学异常,因此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NOACs的主要试验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稀释凝血酶时间(dTT)、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蝰蛇毒凝血时间(ECT)和稀释的蝰蛇毒时间(dRVVT)等。该文综述并评价NOACs实验室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抗凝药物可分为口服抗凝药和胃肠外抗凝药,前者包括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后者包括肝素类药物、比伐芦定和阿加曲班等。实验室监测有助于提高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需明确三个问题:哪些患者需要进行监测?哪些实验可用于监测?如何理解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