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78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2004年怀孕期间反复出现鼻衄,曾就诊于外院耳鼻喉科,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近1年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活动耐量下降,近2天加重,伴咯血,于2018年5月21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舌体表面可见散在毛细血管扩张(图1),直径约2 mm,颈静脉怒张,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P2亢进,肺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轻度水肿.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43.0mm,右房内径55.2mm,左室舒末径43.5mm,右室舒末径22.3 mm,EF 65%,平均肺动脉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PAP)85 mmHg,超声诊断:肺动脉高压,右心左房增大.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情况。方法:(1)试验分2组,正常对照组选取正常健康者60例。高血压组选取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6例,采用Morrison法提取血浆脂肪酸,以气相色谱法检测三氟化硼甲脂化的脂肪酸,计算出各组分所占重量百分比。结果:血浆脂肪酸测定结果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高血压组血浆总饱和脂肪酸(SFA)增高,其中增高明显的SFA为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高血压组的反式油酸明显增高,油酸则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①总PUFA在高血压组明显减低;②n-6PUFA中:高血压组的亚油酸,Υ-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和二十碳三烯酸均较正常对照组低,尤以二十二碳五烯酸降低更明显;③n-3PUFA中:高血压组的α-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不但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及反式油酸较正常人明显增高,而且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及二十碳五烯酸及二十二碳六烯酸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Υ-亚麻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和二十二碳五烯酸也较正常人明显缺乏。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室功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大于15年的老年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测量两组左心房舒张末期面积(LAA)、右心房舒张末期面积(RA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_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_d)、二尖瓣反流(MR)、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D_d)、三尖瓣反流(TR)、下腔静脉塌陷率(ΔIVC)。应用频谱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组织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计算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常规二维超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LVD_d、LVDs、IVST_d和LVPW_d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LAA、MR、RAA、RVD_d、TR和E/E'升高,ΔIVC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VEDV、RVESV增大,RVEF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VEDV、LVESV有增大趋势,LVEF有减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依赖于心室的几何形状,能够准确直观测量左右心室的容积和射血分数。长期心室律控制不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双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心功能减低,尤其右心功能减低较左心功能减低明显,三尖瓣反流较二尖瓣反流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需求情况,为护士的分层次培养与动态管理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2015年4月,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大连市4所三级甲等医院446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护士职业心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除偏执因子评分外,本组护士其他因子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强迫、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维度外,在其余维度上,各阶段护士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心理需求,在职业确定阶段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获得学习机会;在稳步发展阶段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提高工资待遇、职位晋升、职业发展;在职业中期危机阶段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职位晋升;在维持阶段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提高工资待遇、工作稳定、被认同和尊重。结论职业生涯不同阶段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心理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护理管理者应依据各阶段护士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次培养与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诊收治的发病4.5h内缺血性脑卒中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32例,根据年龄分为60岁组37例,60~79岁组63例,≥80岁组32例。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如无出血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溶栓后2、24h,7、14d疗效,统计平均有效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组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3组年龄、心房颤动、缺血性心脏病、吸烟、饮酒、NIHSS15分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所有患者平均有效时间为7.207d(95%CI:6.169~8.245)。6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5.303d(95%CI:3.428~7.179),60~79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7.635d(95%CI:6.135~9.134),≥80岁组平均有效时间为8.467d(95%CI:6.331~10.603)。3组有效性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结论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均有效,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左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 对象:2 0 0 2年1月至2 0 0 2年10月收住我院的首次AMI患者71例,其中男性5 1例,女性2 0例。发病12h以内(5 7±1 8h)入院的病人31例(A组)给予直接PCI。发病12h之后的病人4  相似文献   
8.
AT1受体在高血压左室重构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血压左室重构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间相互作用而导致心脏结构、功能变化的结果 ,表现为心肌细胞的肥大和凋亡、非心肌细胞的增殖、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改变等。左室重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心脏对后负荷增加、神经内分泌激活的代偿反应 ,同时也是许多心血管病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人体内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受体主要有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 2型受体 (AT2 )两种亚型 ,其中AT1受体介导了AngⅡ的大部分生理功能。研究表明心脏局部存在着独立的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AngⅡ作为RAS的主要效应分子可…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引起全身靶器官损害,如左室肥厚、脑血管动脉硬化、肾脏功能衰竭等,对其关注也较多.然而对高血压病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关注较少,且对观察指标认识相对不足.窦性心率震荡( heart rate turbulence,HRT)作为一项心血管疾病进程中反应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心电学指标,对心血管危险事件(冠心病、心肌病、猝死)的预测价值已被许多试验研究证实.但研究高血压病与之关系的试验相对较少,且样本量不多.本文结合HRT相关临床试验,对有关HRT及其在高血压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中作用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31,凝固法测定血浆FIB的表达水平。结果 ACS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31[(93.85±14.84)%],血浆FIB水平[(3.66±0.91)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27.09)%,(3.06±0.62)g/L]和SAP组[(82.80±28.00)%,(3.14±0.56)g/L(均为P<0.05)];而对照组与SAP组CD31、FI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1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337,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CD31、FI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CHD严重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