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5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心室心尖部(RVA)和右室间隔(RVOT)起搏治疗对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VA组和RVOT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0 d、60 d及1年RVA组心电图监测QRS波宽时限均显著长于RVOT组(P<0.01)。术后RVOT组左心室舒张容积明显低于RVA组,但RVOT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率及心脏起搏量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心功能不全者级别越高hs-CRP、NT-proBNP指标越高,随访1年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能改善慢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术后中长期治疗效果好,更适合做起搏点。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4年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测量血压是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血压的精确测量对于分类、确定与血压相关的危险分层以及指导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中,血压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至2012年急性心肌梗死包括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73例,分为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收集基线资料以及炎症因子结果。结果房颤组年龄比较非房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72±10岁vs 65±12岁P<0.001),说明房颤组患者年龄大于非房颤组。急性心肌梗死是否经冠脉介入治疗与房颤的发生无明显关系,但是右冠状动脉病变与房颤发生有关(50%vs 38%P<0.001)。院后第2~4天CRP水平房颤组显著高于无房颤组(12.6±9.4 vs 4.7±5.3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右冠状动脉病变以及CRP水平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率控制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22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强化心率控制组(112例)和对照组(116例),观察两组1年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再次心肌梗死、冠脉血管重建情况、致死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死亡事件;观察两组1年时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采用SPPSS 13.0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随访1年时心率达标率均达到90%以上,两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心率控制组心绞痛发作、再次心肌梗死、冠脉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强化心率控制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NT-pro BNP、LVEDd小于对照组(P均<0.05);强化心率控制组LVEF高于对照组(P均<0.05);强化心率控制组出现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5例(4.5%),对照组1例(0.9%),倍他乐克缓释片被迫减量及停用;强化组出现严重低血压(血压<90/60 mm Hg)4例(3.5%),对照组无严重低血压出现。结论应用倍他乐克缓释片控制心率,可降低STEMI患者心血管事件并改善心功能。强化控制心率心功能改善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心律及血压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护理进行研究,确定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的21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桡动脉治疗护理,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观察治疗护理的效果。结果患者在进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护理中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整体并发症降低。结论采用经桡动脉治疗冠心病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患者病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米力农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经常规抗心衰治疗无好转的顽固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应用米力农注射液2支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d,7d为一疗程,原用药不变。对照组30例:除未用米力农注射液外,其余治疗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表明,无论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有明显好转,左室舒张末内径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力农作为新一代治疗顽固性心衰的药物,可取得近期明显效果,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l2周做心脏超声测心功能:-203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6分钟步行距离及检测血清BNP.结果 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9.8%、总有效率为89.6%,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变化(34.75±3.84&39.55±3.78;63.79±4.17&56.17±4.25,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变化(35.25±4.29&36.40±3.27;62.74±3.86&62.59±3.93;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5±3.78&36.40±3.27;56.17±4.25&62.59±3.9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有提高,而BNP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的功能,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BNP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心脏生化标记物有助于诊断心肌坏死和评估预后.心肌坏死后,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丧失,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弥散到细胞间质,然后进入淋巴管和心肌微血管,在周围血液中可以检测到这些统称为心脏生化标记物的大分子物质.理想的心脏生化标记物应具备:在心肌中呈高浓度,而且不存在于非心肌细胞组织内;心肌受损后能快速释放入血,并且心肌受损范围与所测的标记物浓度呈正相关,即标记物浓度越大,心肌受损范围越大;心脏标记物在血液内持续时间长,有足够诊断时间窗;具备绝对特异性,敏感性高,能区别可逆和不可逆心肌损害;可用于评估梗死面积和判断预后,可用于早期诊断和晚期诊断;应用简便,价格低廉并可快速测定[1].目前尚无单一标记物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临床上经常是几种标记物联合使用.对于无ST段抬高并且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心脏生化标记物可以协助诊断.此外,心脏生化标记物可以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因为标记物增高水平与不良预后呈现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后临床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0年至2006年115例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50例置入金属裸支架(BMS),65例置入药物涂层支架(SES)。分组:(1)无MS组;(2)MS组。比较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入BMS组,MS与对照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20.8%、20.0%,P>0.05;置入SES组,MS与无MS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6.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合并MS的冠心病冠脉血管病变较严重,但是MS对于冠脉支架术后MACE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入院时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水平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心血管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STEMI急诊老年PCI老年患者,以入院即刻外周血WBC计数(×109/L)分为<10组、10~12组、12~14组、14~16组、≥16组,分析各组30 d的心血管终点事件。结果外周血WBC≥12×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急诊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增加,30 d联合终点事件及死亡率与外周血WBC计数呈正相关。外周血WBC≥10×109/L的所有患者中,随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各组间死亡率呈增加,外周血WBC水平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及N端脑钠肽测定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负相关。结论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近期心血管事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