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1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587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2126篇
妇产科学   137篇
基础医学   168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41篇
内科学   172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195篇
综合类   371篇
预防医学   425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295篇
  1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55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243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292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345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198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背景:儿童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免疫抑制状态儿童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定量分析研究较少。 目的:探讨新冠病毒Omicron株感染后免疫抑制和非免疫抑制儿童病毒清除的时间差别,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精准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临床数据。 设计:回顾性队列研究。 方法: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住院患儿为队列人群,分为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免疫抑制分为绝对免疫抑制、相对免疫抑制和实施免疫抑制疗法,以免疫抑制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和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与非免疫抑制组行1∶3匹配。以鼻咽拭子新冠病毒PCR检测拷贝数阈(Ct)值≥35为队列终点。 主要结局指标:新冠病毒清除时间。 结果:2022年4月12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上海市新冠病毒感染定点收治医院符合本文共同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连续病例728例。免疫抑制组33例,其中绝对免疫抑制8例,相对免疫抑制23例,接受免疫抑制疗法2例(不包括绝对和相对免疫抑制患儿)。非免疫抑制组匹配后99例。2组临床症状、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和疫苗接种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6.5±6.8)和(10.3±4.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和非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轻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4.0 ± 8.3)和(9.7 ± 3.1)d,普通型病例病毒清除时间分别为(18.3 ± 4.9)和(11.2 ± 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9~14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为0.005~0.039)。2组普通型病例单日病毒清除率在第10~15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抑制组新冠病毒感染2周后核酸检测再次呈阳性3例(9%),临床分型均较前轻,3例均未接种新冠疫苗。 结论:Omicron株感染的免疫抑制患儿病毒清除时间较非免疫抑制患儿显著延长,主要反映在第9~14天,免疫抑制患儿病毒复阳风险高,提示需要更长的隔离时间和转阴后严格的病毒监测。  相似文献   
3.
对儿童主体性意蕴的探讨,不仅是对健康管理现阶段儿童主体性缺失的回应,更能为儿童医学科普提供参考。立足社会批判理论视角,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梦想医学院”项目进行回顾。对1 520名参与“梦想医学院”项目的儿童的健康管理经历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显示,1 316例研究对象中96.35%有专科医院诊疗经历,负面情绪表现整体处于低水平(0~12分)。其中诊疗及有创经历与儿童情绪表现有相关性(P<0.05)。研究揭示了,诊疗场域是儿童健康管理的主要实践场所;而不同诊疗及有创经历的儿童主体性表现差异显著;4岁以上儿童在接受诊疗时的语言焦虑胜于躯体焦虑。医学科普虽然是儿童健康管理的重要实践形式,但缺乏有创诊疗及情绪管理的科普内容,而创意科普形式或更适用于具有长期且频繁诊疗经历儿童。  相似文献   
4.
傅唯佳  顾莺 《全科护理》2022,20(3):315-319
介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在先天性心脏病诊疗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并指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开发更加智能化、专业化、系统化的先天性心脏病诊疗及护理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展提高婴幼儿尿标本留取成功率的循证实践,制订护理质量审查指标,并分析循证护理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方法 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和i-PARIHS模型为理论指导,组建团队,系统检索、评价并汇总证据,确立审查指标及审查方法,并根据审查指标及基线审查结果分析促进因素及障碍因素,拟订障碍因素应对策略,指导临床实施。结果 本实践共纳入11条最佳证据,依据最佳证据制订了10条质量审查指标,障碍因素主要为接受者方面,患者及家属配合程度不高,护士对操作过程知信行水平欠缺,现场环境方面表现为流程和工具缺乏。结论 本实践基于循证并结合临床专业人员的判断,制订的质量审查指标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循证实践持续性应用,完成实践行为闭环,为临床制定和实施基于循证的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3岁10月,因“间歇发热2周伴咳嗽、气促”,诊断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新型冠状病毒定点医院亲子病区住院治疗。通过规范诊疗、气道管理、症状护理、病情预警性观察、家庭式参与护理等方式,患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临床症状、体征、胸部影像学明显好转后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儿童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基于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证据的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图的标准程序,将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证据应用前、后分别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风湿免疫科的26名护士和208例次(证据应用前)、289例次(证据应用后)患儿为研究对象开展质量审查和效果评价,使用调查问卷调查护士对最佳证据的知晓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评估护士对最佳证据实施的依从性,由检验中心反馈血标本合格率。结果:证据应用后护士对患儿握拳时机、双人固定及站位、压脉带的使用、血标本采集顺序这4个方面共计5个指标的知晓率提升,护士执行患儿身份确认、手卫生、压脉带使用、血标本采集顺序、佩戴一次性手套这5个方面共计7个指标的依从性提升,血标本合格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据应用前、后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最佳证据的应用可以提升护士对证据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血标本合格率,为患儿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不影响穿刺成功率,不增加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8.
背景: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缺乏明确的检测标准,主要依赖于病史,在无过敏原刺激情况下则无临床症状,诊断更加困难,寻找辅助诊断过敏标志物显得非常重要。 目的:检测过敏儿童淋巴细胞精细分型特征,期望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标志物。 设计:病例对照研究。 方法:选择食物和呼吸道过敏儿童作为过敏性疾病组,选择与过敏性疾病组同时期在医院健康体检正常、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对其淋巴细胞精细分型进行检测。 主要结局指标:淋巴细胞精细分型。 结果:过敏性疾病组30例,平均年龄3.6(0.7~10.6)岁;健康对照组27名,平均年龄4.1 (0.8~11) 岁。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616和0.574)。T淋巴细胞精细分型:Th2细胞占效应辅助性T细胞比例和Th2/Th1比值过敏性疾病组高于健康对照组[(31.34±2.52)% vs (20.02±2.05)%,(6.86±1.51) vs (2.73±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淋巴细胞精细分型:成熟B细胞比例及绝对计数、浆母细胞绝对计数、IgE+浆母细胞比例、IgE+记忆B细胞比例,过敏性疾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1.53±1.22) % vs (6.02±0.52)%,(1 068±107.3)个/μL vs (578.74±58.49)个/μL ,(40.71±6.44) 个/μL vs ( 17.08±2.93)个/μL ,(8.21±1.33) % vs (1.64±0.53)%,(4.48±0.81) % vs (0.47±0.18)%。 结论:过敏儿童Th2细胞、IgE+浆母细胞和记忆B细胞比例增高,有潜力作为辅助诊断过敏性疾病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背景:原发性线粒体病具有高度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其中周围神经是线粒体病的常见受累器官之一。 目的:总结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 设计:病例系列报告。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COX20基因变异相关周围神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并以“COX20”、“线粒体复合物Ⅳ缺乏症(Complex Ⅳ deficiency)”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1年12月。总结已报道COX20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型和COX20基因变异位点。 结果:4例患儿纳入分析,男、女各2例,其中3例自幼运动发育落后。4例均在儿童期起病,均以行走不稳为首发症状。肌电图均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改变,感觉神经轴索受累为主。4例患儿均携带COX20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包括错义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其中移码变异c.262delG(p.E88Kfs*35)尚未见报道。文献复习目前共报道COX基因变异18个家系22例患儿(包括本文病例),起病中位年龄为5(1.0~17)岁,22例均以行走困难或步态不稳起病,11例(50.0%)有精神运动发育迟滞,病程中14例(63.6%)出现构音障碍,14例(63.6%)出现肌力下降和/或足部畸形,8例(36.4%)出现共济失调,6例(27.3%)出现肌张力障碍,5例(22.7%)存在认知倒退等。21例患儿行神经传导及肌电图检查,19例(90.5%)提示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头颅(18例)及脊髓(10例)MR检查提示,脊髓萎缩4例(40%),小脑萎缩4例(22.2%)。9例患儿已无法独立行走,丧失独立行走能力中位年龄为10(7~21)岁。目前共报道9个变异位点,4种变异类型,其中错义变异5个,剪切变异2个,无义变异和移码变异各1个。 结论:COX20基因变异患者多早期起病,以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表现,可合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肌张力障碍、认知倒退等,病情逐渐进展,致残率高。COX20基因变异类型以错义变异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付翠霞  陈劼  马丽丽  沈淳 《全科护理》2021,19(21):3017-3019
总结1例胎龄29+5周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经腹腔引流、肠切除肠吻合术、Santulli肠造瘘术,术后发生造口肠管脱垂的护理.使用新型防脱垂装置限制肠管脱垂,过程中未出现造口肠管黏膜损伤、肠管缺血坏死或破裂穿孔,腹部皮肤未出现糜烂及压力性损伤,未对防脱垂装置材料产生过敏、不耐受,未出现喂养不耐受及腹胀、肠梗阻、肠坏死、粪便堵塞等并发症.出院后定期造口伤口门诊随访,也未出现上述不良反应,53 d后停止使用防脱垂装置,未再出现造口脱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