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椎旁神经阻滞:是通过将局麻药物注射到椎旁间隙内而实现,阻滞包括椎旁脊神经和其分支以及交感干,具有简单、易行、有效及低廉等特点。 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是由于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引起的近期或远期疼痛。主要包括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即带状疱疹痛)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常表现为典型的病理性神经痛特点,主要特征是自发痛、痛觉过敏、感觉异常等,呈电击样、烧灼样、针刺样等疼痛。 背景:目前临床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有显著效果,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使用。 目的:系统评价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以及CBM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01-01。根据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有关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及药物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组作为实验组,药物治疗组或传统椎旁神经阻滞组作为对照组。依据Cochrane Handbook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通过Revman 5.3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共916例受试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的镇痛效果更好,在1-4周内临床镇痛效果最佳,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下分析,1周:MD=-0.91,95%CI(-1.22,-0.61),P < 0.000 01;2周:MD=-1.11,95%CI(-1.52,-0.70),P < 0.000 01;3周:MD= -1.26,95%CI(-1.79,-0.74),P < 0.000 01;4周:MD= -0.90,95%CI(-1.57,-0.24),P=0.007;同时睡眠质量及治疗有效率均有提高[固定效应模型下分析,OR=3.63,95%CI(2.38,5.53),P < 0.000 01],统计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并且具有未增加整个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等优点;③结果说明,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相关疼痛是安全和有效的。 ORCID: 0000-0001-7945-6411(宋旭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确定原因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继发性头痛中的常见类型,总体发病率约0.7%13.8%。Sjaastad[1]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Bogduk[2,3]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年来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4],以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右美托咪啶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偏头痛患者46例,随机分为2组各23例.2组均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观察组加用浓度为0.5μg/ml右美托咪啶0.1mg/kg辅助治疗,对照组辅以等量生理盐水.记录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术中不良反应.于治疗后1、2、4和8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阻滞维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2、4和8周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2组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星状神经节阻滞相比,星状神经节阻滞辅助右美托咪啶辅助治疗偏头痛更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在晚期癌痛患者镇痛的疗效。方法晚期癌痛住院患者25例,通过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镇痛,观察治疗前与吗啡输注后24h、72h、1周、1月的VAS评分、睡眠质量(Qs)、毒副反应。结果1月后疼痛控制程度达优者22例(88%),良1例(4%),一般1例(4%),差1例(4%);优良率为92%。睡眠质量优22例(88%),良3例(12%)。毒副反应有皮肤瘙痒2例(8%),恶心3例(12%),便秘3例(12%),尿潴留4例(16%),未见嗜睡和呼吸抑制者。结论经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输注吗啡对晚期癌痛患者的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回顾性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治疗组),每组2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采用疼痛缓解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下降;治疗组在术后1周、1月和3月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腰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卵圆孔与经翼腭窝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11支痛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Ⅱ支痛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经卵圆孔入路20例,B组经翼腭窝人路22例,分别在DSA引导下穿刺到目标位置后行射频热凝术,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d、3d、2个月、6个月、1年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生存质量评分(QOL)。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症及Q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经两种不同的路径行原发性三叉神经11支痛射频热凝术,疼痛控制均较理想,疗效肯定;但与经翼腭窝人路相比,经卵圆孔入路并发症发生率高,QOL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联合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吗啡输注用于晚期癌痛的疗效,以及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晚期癌痛患者40例,A组为加巴喷丁联合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吗啡输注(n=13例);B组为安慰剂联合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吗啡输注(n=12例);对照C组为口服吗啡进行镇痛(n=15例)。在达到疼痛缓解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2维持给药至观测终止。分别观察A、B、C三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72 h、1周、1个月的VAS,睡眠质量,药物毒副反应的差异;比较至观测终止时吗啡的日消耗量;治疗前、观测终止时T细胞、NK细胞等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过为期1个月的研究,分析3组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发现:(1)评价疼痛控制程度及睡眠质量、药物的毒副反应、吗啡的日均消耗量,与B、C组相比,A组疗效最好,吗啡日消耗量最少。(2)与B、C组相比,A组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NK细胞表面标志物CD16+/CD56+等指标升高最为显著,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巴喷丁联合蛛网膜下腔植入式输注系统吗啡输注能更有效的缓解疼痛,减少吗啡的消耗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同时能提高睡眠质量及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与探讨椎间孔镜微创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选择腰椎间盘中央型、旁中央型突出物>3mm、症状明显、影像典型病例90例,将之分为"孔镜治疗组"即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即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方法是:L4~5突出多用侧路镜术、L5~S1突出用后路镜术,在C型臂X线导引下,针对病灶靶点建立工作通道,用6.3mm直径的耐三氧的椎间孔镜,在镜下进行钳夹术、等离子体消融气化术、三氧注射术、摘除其突入骨性椎管的游离型或包裹型的髓核。结果椎间孔镜微创疗法与常规疗法相比,其疗效有明显提高,P<0.01,且安全系数高,所以全部病例都没有发生负面损伤与感染。结论治疗组较好疗效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摘除了突出的髓核组织;调整了纤维环的张力失衡;减轻了椎间盘内的压力,缩小或消除了挤压病灶;并能调整纤维环、肌肉、软组织的力矩;增加脊神经根活动度,从而能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疼痛麻木症状。  相似文献   
9.
使用Philips iCT 256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正常国人股骨远端解剖学参数,为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参数参考及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国人股骨远端后髁角男性小于女性,而前髁角男性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国人滑车沟角无性别差异性;国人男性股骨远端横径、股骨远端外侧髁高度及股骨面率均大于女性,具有性别差异性(P<0.05),提示国人股骨远端前髁角、后髁角及股骨面率解剖学参数具有性别差异性,在TKA中假体的设计与选择应予以体现,使假体与膝关节形态匹配度更高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90α/β(heat shock protein 90α/β,HSP90α/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胃癌的早期诊断与分子病理分型提供有价值的实验资料。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组织芯片,观察HSP90α/β蛋白质在正常胃黏膜组织、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然后分析HSP90α/β蛋白质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HSP90α/β蛋白质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Ⅲ~Ⅳ期患者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高于Ⅰ~Ⅱ期(P<0.05)。结论 HSP90α/β蛋白质的表达与胃癌组织的发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即随着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及TNM分期的增加而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