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4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8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8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1例重型弥漫性轴索损伤伴肺挫裂伤患者的肺康复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组建多学科肺康复管理团队,实施个性化呼吸支持与降阶梯序贯氧疗护理,精准廓清呼吸道,开展一体化的早期肺功能康复锻炼。经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患者入院后第12天撤离呼吸机,第17天拔除气管插管,第20天下床活动,第37天顺利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舌咽神经痛(GPN)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乙状窦后-幕下入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疗效显著,随访时间为1~9年,平均为4.9年。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舌咽神经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术后1.5年舌咽神经痛症状部分复发。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患者4例、脑脊液漏患者1例,均在随访过程中恢复。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舌咽神经痛安全有效且远期效果良好的方法,术前影像学检查对于责任血管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整合脑卒中幸存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PsycINFO、百度、Googl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有关脑卒中运动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1年11月15日。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提取、评价文献,遇到分歧小组协商讨论。结果 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3篇,共提炼出完整的研究主题62个,归纳组合形成6个新的类别,2个综合的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 影响脑卒中患者运动依从性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动机因素,个人能力因素及个人心理因素;整合结果2:影响脑卒中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外在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因素、康复团队因素及社会系统因素。结论 深入理解影响卒中患者康复运动依从性的驱动和阻碍因素,找准提高康复运动依从性的突破口,进而提高患者的运动积极性,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技巧、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3月采用该入路切除的1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5例术前均表现头痛、5例面部感觉减退、2例面部疼痛、1例听力下降。Simpson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1例。平均随访15个月,无死亡,术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KPS)评分80~90分。术后头痛15例均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缓解、2例加重、新增2例,面部疼痛2例缓解,听力下降1例未缓解,新增复视2例、6个月后均缓解。结论 掌握好适应证,经乙状窦后道上结节入路是切除岩斜脑膜瘤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评价与规范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式为基础,结合现行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和患者需求,参考国内外文献和专家访谈形成问卷初稿;采用德尔菲(Delphi)法,通过2轮23名专家咨询初步确立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专家咨询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熟悉系数分别为0.882,0.942,0.822;确定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41项;一、二、三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736、0.521、0.627,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三级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科学可靠,有助于客观评价延续性护理服务质量,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在不少场合醉酒是造成颅脑损伤的诱因,而醉酒不仅和颅脑损伤的发生有关,而且对颅脑损伤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现对收治的醉酒后颅脑外伤患者32例进行总结,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19%。兹就其临床特点及处理等问题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相对罕见 ,占颅内动脉瘤的0.3%-1.0% ,占颈内动脉瘤的0.9%-6.5% [1 ] .目前对于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 ,包括发病机制、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缺乏统一认识.既往文献多认为血流动力学作用及动脉粥样硬化在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尚未发现外伤性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相关报道.我们对2例因明确外伤史就诊 ,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前壁血泡样动脉瘤的患者进行治疗 ,结合相关文献 ,对其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微粒(Feridex)的复合物(SPIO-PLL)体外标记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可行性,观察标记细胞脑内移植至小鼠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后的迁移情况。方法体视显微镜下线栓小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缺血性脑梗死模型30只,随机分成缺血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移植组(6只)、磁性标记EPCs移植组(12只)和未标记EPCs移植组(6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进行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小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MR在体观察EPCs的迁移情况,普鲁氏蓝检测EPCs的分布。结果移植后1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改善不明显,磁性标记EPCs脑内移植后1周MR T2WI、GRE-T2*WI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沿胼胝体向病灶侧迁移,普鲁氏蓝染色示部分移植的标记细胞沿胼胝体向损伤侧迁移。结论移植EPCs短期内不能有效地促进缺血性小鼠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SPIO-PLL标记能够在体评价细胞移植后的脑内迁移。  相似文献   
10.
杨朝华  杨咏波  李鹏程  游潮 《四川医学》2011,32(8):1172-1174
目的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参照Feeney’s自由落体致伤法,制作大鼠顶叶局灶皮质挫裂伤模型。应用伊文氏兰(Evans Blue,EB)示踪,测定伤后不同时点皮层和海马脑组织中EB含量;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皮层和海马是否存在EB的渗出。结果损伤灶皮层和同侧海马中EB含量在伤后1~6h与伤后1~7d明显增多,高峰期在3h和3d。荧光显微镜下发现血脑屏障中间期损伤灶同侧海马仍然存在EB的渗出。结论大鼠顶叶局部脑挫裂伤后,损伤灶皮层和同侧海马BBB开放呈双相性变化,BBB开放中间期仍然有很少量EB渗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