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了解江苏省3~6周岁幼儿的食物选择、身体活动和BMI的现状,分析影响幼儿身体健康的因素,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14所幼儿园1 112名3~6周岁幼儿,通过问卷调查3~6周岁幼儿的基本信息、食物选择、身体活动及监护人信息等情况。结果江苏省幼儿的低体质量率为11. 3%,超重肥胖率为29. 3%,男幼儿的肥胖率高于女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幼儿每天摄入豆类、粗粮和5种及以上蔬菜的比例较低,摄入奶类比例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减少,摄入甜味饮料、甜味零食比例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苏南和苏中幼儿摄入豆类、水果、奶类、主食的比例高于苏北幼儿,城市幼儿摄入水果、粗粮、主食、奶类、蔬菜的比例高于农村幼儿,农村幼儿摄入甜味饮料、甜味零食的比例高于城市幼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幼儿放学后和周末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其中城市幼儿高于农村幼儿,苏南高于苏中,苏中高于苏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幼儿步行上学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增多,城市幼儿步行上学的比例高于农村幼儿,幼儿家长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苏南高于苏中和苏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体质量正常幼儿和超重、肥胖幼儿摄入粗粮的比例、体质量正常幼儿和低体质量幼儿摄入蛋类的比例、肥胖幼儿和体质量正常幼儿摄入油炸食品的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江苏省3~6岁幼儿的营养状况是男幼儿的超重肥胖率明显高于女幼儿,有部分幼儿存在膳食结构不平衡、身体活动不足的现象,低体质量、超重肥胖幼儿与体质量正常幼儿比有不良的饮食习惯,而且幼儿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存在地区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对近两学年江苏省6所培养康复治疗师院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原因。方法:江苏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89名,其中本科生37名,专科生52名。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实习生的就业取向及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本科生中仅18.9%有升学意向,专科生中有50%的学生有升学意向。愿意在省会级城市工作的占42.7%,愿意在地市级城市工作的占44.9%,愿意在县级及以下单位工作的占12.4%。愿意在三级医院工作的占70.8%,其中88.9%的学生是为了有更多发展和提高的机会;愿意在二级医院工作的占16.9%,其中66.7%的学生是为了有更多发展和提高的机会。结论:江苏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心理整体较成熟,学生愿意留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和三级医院的主要原因是追求提高与发展的动机较强,建议相关部门为专科生的学历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以利于他们安心扎根基层,有利于我国康复医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靖  孙筱  Mary X Wu 《针刺研究》2012,37(6):502-505
目的:研究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对手指精细触觉敏感度的影响,以深入认识操作者的得气感知过程,挖掘影响得气感判断能力的关键因素。方法:运用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精细触觉测试指标,测试15名针灸执业医师双手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皮肤精细触觉,并与15名普通人进行对照,分析针灸医师与普通人的精细触觉差异。结果:针灸医师押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非利手相近,而针灸医师刺手的皮肤感觉阈和两点辨别阈与普通人利手相比均有降低趋势,尤其以食指更为明显。结论:手指皮肤精细触觉是影响得气感知能力的关键因素,长期人体针刺操作实践可以适应性提高操作者持针手指皮肤精细触觉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5.
针刺操作技术是针刺治疗的核心.传统针刺操作技术考核主要基于专家的主观判断,缺乏必要的信度及效度.我国针刺操作的量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距离建立完善的标准化考核体系仍有较大差距.外科技术的定量评估在欧美早已广泛开展,针刺治疗作为一种微创外科治疗手段,可以借鉴国外外科技术评估中成熟的理论及方法,例如运用量表评估针刺操作行为、运用精密仪器测试针刺操作主要技术指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常用针刺手法标准数据库;同时应当根据针刺操作的特点,积极设计高仿真人体模型或训练标准化病人以客观评估“得气感”,从而逐步建立起适合针刺操作技术的标准化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调查苏州城区中年非体力劳动人群体力活动现状、部分体适能指标的特点以及两者间的关系,为较发达地区人群"代谢症候群"的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苏州城区中年城市非体力劳动者300名,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长卷)调查体力活动状况,并对调查者进行了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及血压、血糖的测试。结果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或步行是主要的活动方式,达到低、中、高活动水平的人口比例分别为35%、57%和8%,女性达到体力活动充足的比例(94%)具有高于男性(89%)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体力活动人群的腰围(75.44±8.24)cm与腰臀比(0.79±0.04)低于低水平体力活动人群[腰围(80.88±5.28)cm、腰臀比0.84±0.05](均P〈0.05)。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正常组人群的体力活动情况具有较好趋势(均P〈0.05),而根据血压值划分的正常组在重体力活动与步行各方面均优于高血压组(均P〈0.05)。结论苏州城区中年非体力劳动人群主要参与强度为中等的体力活动或步行,重体力活动参与较少。体适能指标较优者普遍体力活动参与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运动学习与控制是研究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获得和保持,以及运动技能形成机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众多领域[1]。运动学习与控制理论解释了人类是如何操作技能的,揭示了人类协调动作行为的法则和原理,指导人们学习或恢复某项运动技能[2]。此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在国内大多数研究是在理论层面上开展的,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应用在运动技能的教学方面[1]。运动技术包含的范围很广泛,不仅是对体育项目的运动技术学习,也包括几乎所有的需要学习肌肉活动[3]  相似文献   
8.
背景:身体活动作为一种实用模型,可以从各个方面来研究运动与大脑健康之间的关联,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运动对大脑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身体活动对海马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目的:综述身体活动与海马体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目前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以"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Hippocampal,Cognition,Neuroplasticity,Adaptive,Mechanism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至2019年发表的相关文章,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纳入身体活动和海马、认知调节机制和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42篇文献,排除无关和重复的文献,保留89篇进行综述。海马体齿状回具有神经再生的能力。规律性身体活动对身体和大脑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运动可促进海马体齿状回的神经再生,可增加两三倍,此类神经主要发生在齿状回背侧。此外,运动对神经元的成熟、形态和连接性等特性的改变也十分重要,并能改变新神经元的整合通路,增加传入新生神经元和传入细胞突触的数量。海马体齿状回的神经再生与运动诱导的多种因素有关,新生神经元的发育和整合需要多个神经递质的参与,而运动可通过调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促进海马体突触可塑性的变化;运动诱导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升高则可减缓海马体体积的变化;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可差异性地调节脑血流量,进而影响神经元活动,而长期运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过表达,则可促进海马体的血管增殖,增加海马体的神经发生。此外,运动也可改变成人新生神经元的突触可塑性和连接网络,增强成人新生神经元与现有海马-内嗅通路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茶氨酸抗运动性疲劳机制及应用前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茶氨酸抗运动性疲劳机制及应用进行了文献整理,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36篇。结果表明运动性疲劳是大强度运动导致的一个机体表征,其主要表现在:能量物质储备机能失衡;中枢神经递质受体通路下降;自由基大量产生;代谢物质堆积及免疫力下降等方面。它的出现抑制了运动能力,长时间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还会导致疾病。营养物质补充是预防及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方法。茶氨酸是一种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产物,从制备工艺改善到产品的深层次开发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发现其不但具有缓解精神压力,抑制肝损伤,抗癌等功效,还能增加小鼠运动时间,改善运动导致的小鼠中枢抑制,提高运动员免疫细胞数量,缓解运动性疲劳。利用茶氨酸的特殊生理功能,开发预防及改善运动性疲劳的药物或功能性食品,以便拓宽其在药品、食品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具有基因半自主性,99%的线粒体蛋白均由n DNA编码,需要经过转录、翻译,通过存在于线粒体膜上的蛋白输入机制(PIM:protein import machinery)输入至线粒体的不同区域,发挥功能。线粒体蛋白输入路径主要包括:1)线粒体基质蛋白输入;2)线粒体外膜蛋白输入;3)线粒体内膜蛋白输入;4)线粒体膜间隙蛋白输入等4个通路。PIM是线粒体生物发生的物质保障,是维持骨骼肌线粒体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环节。骨骼肌线粒体PIM的运动适应性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运动性线粒体生物发生的分子机制及运动诱发线粒体与其它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