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性SLE对患者血清各项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64例老年性SLE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随机分成对照组(泼尼松治疗)和观察组(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每组32例。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A、G、M(Ig A、Ig G、Ig M)、补体C_3、C_4及抗ds-DNA抗体水平变化情况,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g A、Ig G、Ig M及抗ds-DNA抗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补体C_3、C_4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血清各免疫球蛋白、抗ds-DNA抗体水平降低程度及补体C_3、C_4水平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性SLE能显著降低血清各免疫球蛋白及抗ds-DNA抗体水平,同时升高补体C_3、C_4水平;且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RA)伴血脂异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风湿科就诊的RA伴血脂异常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40例。A组联合应用甲氨蝶呤、白芍总苷、硫酸羟氯喹治疗,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8周记录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AS28的变化,比较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28周后,2组患者TC、TG、LDL-C均显著低于治疗前,HDL-C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2组患者DAS28、ESR、CRP、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均P<0.01)。B组治疗后DAS28、ESR、CRP改善显著优于A组(P<0.05或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RA患者存在血脂水平异常,瑞舒伐他汀对RA有直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学指标结合干燥综合征疾病活动指数(ESSDAI)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的研究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诊治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68例作为干燥综合征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ESSDAI评分与血清学指标检测[白细胞介素(IL)-27、IL-10、1,25(OH)2D],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干燥综合征组的ESSDAI评分为(14.21±1.0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7±0.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4,P0.05)。干燥综合征组的血清IL-10、IL-27、1,25(OH)2D值分别为(158.33±32.19)pg/mL、(84.33±14.29)pg/mL和(8.42±2.49)ng/mL,对照组分别为(37.44±14.92)pg/mL、(23.11±1.94)pg/mL和(34.10±3.41)n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ESSDAI评分与IL-10、IL-27呈正相关(P0.05),与1,25(OH)2D呈负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10、IL-27、1,25(OH)2D为影响ESSDAI评分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ESSDAI为评估干燥综合征患者病情的常见指标,干燥综合征患者存在血清IL-10、IL-27、1,25(OH)2D表达异常情况,三者联合检测对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规用药主要是改善病情的药物及生物制剂,但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逐渐产生的耐药性给部分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寻求新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间充质干细胞除了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外,还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从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到人类,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逐渐得到认可,但其对类风湿关节炎T、B淋巴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间充质干细胞对类风湿关节炎部分适应性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变化及其阳性率,分析肿瘤标志物与RA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肿瘤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同时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60例住院患者作为RA组,以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活动分数(DAS28)、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等资料;肿瘤标志物升高患者均进行胸片、胸部高分辨CT、盆腹部超声或CT、胃镜、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并随访2年以上观察后续肿瘤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A组除CA153外,血清CEA、CA125、CA199数值水平及阳性率均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RA组肿瘤标志物升高与疾病活动分数、血沉或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患者未发现肿瘤共存依据。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升高,但并不提示相关肿瘤共存,以后患肿瘤风险是否增加仍需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