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联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探究雷公藤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检索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并挖掘活性成分相关靶点,通过GEO平台下载SLE相关基因芯片GSE65391,使用R软件limma包进行差异分析,并运用WGCNA筛选出的模块基因作为疾病靶点基因。R软件Venn Diagram包进行交集分析并可视化。利用ADEx平台对交集靶点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Meta分析。采用R软件clusterProfiler包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进行“药物–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将交集靶点基因上传至STRING数据库,把结果数据导入至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基因。表达量分析、PPI分析、诊断效能分析被用于展示核心靶点基因的作用与临床价值。采用PyMOL软件对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基因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R软件并通过CIBERSORT算法对样本的免疫细胞分布进行计算。结果 共筛选出有效活性成分50个,成分相关靶点690个,WGCNA关联模块基因1 215个;KEGG通路分析,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筛选出山柰酚、雷公藤甲素、triptofordin B1、异落叶松脂素4个核心成分和SIRT1核心靶点基因。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和雷公藤甲素与SIRT1具有稳定的结合能力。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SIRTI主要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发挥抗SLE作用。结论 雷公藤可能从抗炎、调节免疫细胞功能等多方面发挥对SLE的治疗作用,为雷公藤治疗SLE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1, RIPK1)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基因多态性与RA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RT-PCR)方法检测RA和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中RIPK1的mRNA水平,分析其在RA发病中的作用。在RIPK1调控区和蛋白修饰功能区中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筛选了rs111393904、rs115041708、rs1158343326、rs116040763、rs116603010、rs116696494、rs1186968649、rs1189800403、rs1193251671、rs1255389565、rs138277932、rs17548629、rs200610530、rs547953577、rs557588787、rs561972571、rs760405932、rs77736895和rs934053809共19个位点,采用iMLD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RIPK1基因多态性与RA遗传易感性的关联。  结果  比较88例RA患者和85例健康对照者RIPK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R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Z=3.152, P < 0.000 1);进一步比较RA活动组(50例)、RA稳定组(38例)和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差异,结果显示RA活动组RIPK1 mRNA表达水平低于稳定组(Z=2.987, P=0.008 4)和健康对照组(Z=4.247, P < 0.000 1),RA稳定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84, P>0.999 0)。对103例RA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RA患者上述SNP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  结论  RIPK1对RA病情活动可能有保护作用,但其基因多态性与RA遗传易感性可能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4.
赵小娟  汪国生 《安徽医学》2022,43(10):1180-1183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膝足关节骨梗死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并进行早期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 至2021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22例SLE合并膝足关节骨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表现(肾损害、关节症状、皮疹、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多浆膜腔积液、雷诺现象等)、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血脂、尿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D-二聚体、自身抗体、补体,淋巴细胞亚群)及骨梗死的影像学特点、用药情况(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抗凝药)、药物治疗后骨梗死的改善情况,并比较多灶性骨梗死与单灶性骨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差异。结果 22例患者中,骨梗死诊断年龄为19~63岁,平均(35.5±13.8)岁;病程0.5个月~18年,平均(6.3±4.9)年。激素用药时间 0.5个月~20 年,平均(7.3±5.4)年;激素最大用量为40~1 000 mg,平均80(40,382)mg。22例患者最常见的系统损害为关节13例(59%),狼疮性肾炎14例(63%);最常见的抗核抗体为抗SSA抗体14例(63%)及抗RNP抗体14例(63%)。多灶性骨梗死与单灶性骨梗死患者相比,患者起病时年龄更早(P<0.05),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P<0.05)。结论 SLE合并膝足关节骨梗死易发生在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有多脏器受累、狼疮疾病指数高的患者中;起病年龄早、体内炎症程度重的患者更易出现多部位的骨梗死。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 约60%的患者可出现肺部受累, 其常见表现类型为间质性肺病, 类风湿肺结节少见。本文报道1例50岁女性反复咳嗽、咳痰7年伴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结节伴空洞形成, 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 最终确诊为类风湿肺结节, 经托珠单抗联合激素及来氟米特治疗后病情改善。通过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 并复习相关文献, 提高临床医生对类风湿肺结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