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中药浸泡联合穴位刺激改善脊髓损伤(SCI)的生活质量及下肢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S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包括康复运动治疗、康复作业治疗以及理疗,1次/d,90 min/次;治疗组加上双下肢中药浸泡及穴位刺激治疗。中药浸泡5次/周,20 min/次;穴位刺激共取穴10个,5次/周,每穴2 min,总时间为20 min;两组均治疗180 d。观察两组患者在第90天,第180天生活质量和双膝、双脚背的皮肤温度。结果 1. 生存质量比较,治疗组第90天、第180天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180天与第90天相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第90天、第180天与治疗前相比生存质量有差异(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2. 双下肢红外线热像检测比较:第9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左膝、左足背、右膝、右足背皮肤温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第180天,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能显著改善双下肢皮肤温度(P<0.01)且治疗组改善左膝、左足背皮肤温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配合双下肢中药浸泡联合穴位刺激不仅能快速、有效改善SCI患者双下肢循环,提高SCI患者的生存质量,且随着治疗周期的增长,改善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执行功能表现测试(EFPT)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其临床使用价值。 方法 将获得性脑损伤患者46例设为患者组,健康自愿者49例设为正常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EFPT、神经心理学测试(Flanker任务、颜色形状转换任务、言语及视空间2-Back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检查,并于入组四周后随机抽取30例正常人再次进行EFPT评估。将本研究结果中所得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其中人口资料学(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以及执行功能相关测试的组间差异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 ①信度——通过对EFPT的各定量指标进行同质性信度及重复信度检验,发现EFPT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3~0.83)和较高的重复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s)范围为0.50~0.85。②效标效度——EFPT与神经心理学测试各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EFPT与WCST中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及概括水平百分数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29~0.57,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③生态效度——EFPT与IADL相关分析发现,EFPT中除外服药得分与IADL无相关性外,其他分测验及EFPT总分与IADL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37~0.68,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④区分效度——通过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发现,在EFPT总分、各分测验得分以及测试时间指标上,获得性脑损伤组均显著高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组(Z=-3.62~-8.32,P<0.05)。 结论 汉化版的EFPT在获得性脑损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能够反映获得性脑损伤患者与日常生活功能相关的执行功能障碍情况。  相似文献   
3.
认知是个体获取、认识和利用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计算、执行功能、推理、判断及语言等参与。获得性脑损伤(脑卒中、脑外伤)导致多种医学结局,包括躯体、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损害。注意、记忆、计算、推理、判断、执行功能以及各种知觉等认知损害必然会严重阻碍患者的功能独立和有价值、有成就的生活方式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记忆障碍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不同训练模式的疗效及优缺点,对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将全国12家综合医院和专业康复机构144例记忆障碍患者分为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和对照组.仪器和人工训练组患者进行以记忆为主的认知康复训练,1次/d,30min次,分别治疗6周和12周;对照组不参加训练.对训练前后的瞬时、短时和长时记忆进 行评定;比较仪器训练组、人工训练组及对照组训练前后组内及组间成绩;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损伤部位及昏迷时间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仪器训练组及人工训练组6周、12周成绩均较初评显著提高(P<0.001),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仪器训练组成绩明显高于人工训练组(P<0.01);年龄与疗效呈负相关.结论 记忆障碍康复的疗效显著;12周的康复训练可使患者的记忆功能显著提高;采用认知康复专业仪器进行认知训练模式的疗效明显优于人工训练模式,应予以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影像学指导下病灶与认知障碍之间的相关分析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通过应用LOTCA城套测验对健康人进行认知能力的评定,建立适用于我国LOTCA评分标准。54例健康成人,25例脑血管病患者参加测验。评定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健康人组受试者接受原版LOTCA评定;第二阶段,对原版中某些检查内容做必要的修改后再进行测验;第三阶段,应用LOTCA评定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的特点,分析年龄、损伤侧、损伤部位等因素对MMSE总分和各分项评分的影响。方法67 例重度脑外伤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MMSE进行评分,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在回忆、定向、计算、书写与绘图方面平均得分相对较低,而在命名、记忆、复述、理解方面得分相对较高。45~65 岁患者在MMSE总分和空间定向、阅读方面得分低于18~44 岁患者(P<0.05)。与基底节损伤相比,额叶损伤在时间定向、空间定向、记忆和计算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额颞顶叶损伤在MMSE总分、时间定向、空间定向、计算和绘图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MS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外伤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年龄和损伤部位会影响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水中平板训练(UWTT)、减重平板训练(BWSTT)和常规步行训练(CG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和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 4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CGT组(n=14)、BWSTT组(n=13)和UWTT组(n=16),后两组在CGT组的基础上,分别接受BWSTT和UWTT。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6 min步行距离(6MWT)进行评定,采用平衡测试仪进行动、静态平衡功能测试。结果经过4周训练,各组FAC、MWS、6MWT及动、静态平衡功能指标均有改善(P0.05);UWTT组在6MWT、患侧下肢负重时间、闭眼重心移动总轨迹长及稳定极限范围方面优于BWSTT组(P0.05)。结论UWTT在改善患者步行耐力及动、静态平衡功能等方面效果优于BWSTT。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在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侧肢体偏瘫的卒中患者20例,应用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康复训练前及训练后3个月双侧肢体的时空参数(跨步周期、跨步长、步频、步速、站立相时间)和髋、膝、踝关节角度参数的变化。结果①20例患者训练前跨步长、步速为(0.51±0.12)m、(0.26±0.17)m/s;训练后为(0.66±0.23)m、(0.33±0.21)m/s,均P〈0.05。跨步周期、步频及站立相时间训练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康复训练前比较,康复训练后患侧肢体踝关节首次着地屈曲角度明显减小;踝、髋关节站立相最大伸展角度增大;足尖离地时膝关节屈曲角度增大,踝关节伸展角度增加;迈步相膝、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增加;矢状面髋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增大,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减少。健侧肢体康复训练前后,除膝关节迈步相最大屈曲角度增加外(P〈0.05),其他关节角度参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基于数字视频和数字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有助于定量评价卒中患者的步态特征和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空间型失算症的行为学表现及其产生机制进行回顾,同时初步介绍其大脑机制及相关的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