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胆固醇结石(CG)是我国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CG的病因复杂,其中胆囊动力下降在CG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人体和豚鼠胆囊组织中的Cajal样间质细胞(ICLC)对胆囊动力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ICLC丢失和(或) ICLC起搏电位减弱以及ICLC对胆囊收缩素反应性降低等功能障碍均可能促进CG的形成,ICLC丢失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c-kit/干细胞因子通路抑制、胆汁组成成分变化以及炎症反应等有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及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一类主要分布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是胃肠道的起搏细胞(pacemaker cell)和信号传导细胞,与肌细胞以及末梢神经元有着紧密的关系,具有激发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技术,清楚观察到了ICC位置分布和内部精细结构;应用免疫荧光等生化技术,发现了其特殊表达的C-kit蛋白;利用电生理技术,得知多种胃肠动力障碍疾病也与其异常有关.多年来,学者逐渐在胃肠道、胆道、膀胱、子宫等部位发现了ICC的踪迹,并试图阐述其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就ICC的起源、形态学、受体和功能、以及与其相关的疾病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腹壁疝内镜下全腹膜外Sublay(TES)手术的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国内10所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9年7月115例腹壁疝内镜下TES手术的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情况、疝的特点、手术经过和结果。结果115例计划实施TES的患者中,因严重腹膜破损中转为IPOM修补患者1例,其余均成功手术。可以缝合缺损患者108例(94.74%),需要永久补片固定患者15例(13.16%)。放置引流患者76例(66.67%),中位手术时间为144 min,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3~45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例(17.54%),其中出现血清肿患者5例(4.38%)。绝大多数患者术后仅出现轻微疼痛,未出现慢性疼痛。结论在腹壁疝的治疗中,对熟悉腹壁解剖的外科医师而言,TES是一种有效、安全的修复手段。在熟悉手术的基础上适应症可逐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下切除位置深在或巨大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2012年5—12月,实施3例手助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其中2例S6段肝血管瘤位置深在,1例为S7段10.7cm×6.7cm×7.0cm巨大肝血管瘤。术者直接将左手伸入腹腔,辅助完成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结果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150、230和220min。出血量分别为200、350和500ml。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5和8d。无术后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手助腹腔镜下切除位置深在或巨大肝血管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肠道传输功能下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及其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豚鼠40只,4周龄,体质量120~125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实验组给予致石饲料(胆固醇含量2%),对照组给予正常颗粒饲料。8周造模结束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肠组织中c-kit及scf的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末端回肠全层铺片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Cajal样间质细胞(ICCs)数量的变化。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豚鼠小肠c-kit(0.316±0.056vs0.912±0.103;t=6.582,P〈0.01)和scf(0.499±0.012 vs 0.899±0.124;t=6.163,P〈0.01)的mRNA水平的表达量下降;对照组豚鼠回肠ICCs平均阳性面积为(56.24±2.68)%,实验组为(22.26±1.1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15.256,P〈0.01)。结论饮食诱导的豚鼠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小肠c-kit和scf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降,ICCs数量明显减少。c-kit/scf通路抑制可能参与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肠道传输功能下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T管引流常见并发症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对发生并发症的4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在找到病因后给予对症处理,症状完全得到缓解。结论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要严密观察T形管引流情况,同时要注意患者的配合,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病情多能得到控制。对T管引流并发症出现的原因要熟悉,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经腋下单切口入路对6例单侧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成功实施了全内镜下手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7~34岁,平均(29.2±6.9)岁.均为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或腺瘤,肿物直径均不大于3 cm.2.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头后仰,不垫小枕,患侧上肢外展90°.消毒后,在腋窝腋前线顺皮纹切开约3 cm切口,深至皮下,向颈前甲状腺方向做皮下隧道,经切口放入单切口腹腔镜手术专用套管(SILS port,coviden).经套管孔道导入1枚10mm和2枚5mm Trocar.后两枚Trocar通入抓钳和超声刀(图1).抓钳协助显露,超声刀进一步扩大皮下隧道并顺肌纹切开颈前肌群,使甲状腺充分显露出来(图2).超声刀自甲状腺下极或中下方,从外侧向内侧逐渐边游离边切断.一般连同肿物在内的外周正常腺体1 ~2 cm一并切除(图3).尽量保留甲状腺后背膜,特别是气管、食管旁沟附近正常腺体组织及背膜.将肿物切除后由隧道将其完整取出,认真止血,冲洗局部创面置引流,移出器械及Trocar,可吸收线缝合固定引流管及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同期多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行脾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外二科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10例,分别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1例、脾血管瘤3例、门静脉高压症4例,多孔腹腔镜脾切除术12例,分别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2例、脾血管瘤3例、门静脉高压症4例.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病 例,无中转开腹手术.单孔组与多孔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82±23)min和(169±19) min,术中失血量为(160±13) ml和(155±16)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1和0.654,P>0.05).单孔组术后疼痛较多孔组明显减轻[术后1d疼痛评分(1.60±0.20)比(3.60±0.90),t=4.828,P<0.05;术后2d疼痛评分(0.50±0.10)d比(2.00±0.45)d,t=3.819,P<0.05].单孔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与多孔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进流质饮食时间(2.34±0.72)d比(2.62±0.91)d,t=0.532,P>0.05;住院时间(8.25±0.72)d比(8.32±0.93)d,t=0.598,P>0.05;住院费用(3.74±0.25)万元比(3.68±0.35)万元,t=0.565,P>0.05].单孔组患者术后脐部小切口隐蔽于脐窝中,可达到理想的“无瘢痕”效果,较多孔组美容效果更佳.结论 对于有一定单孔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兴起的一种微创技术,是外科技术向着微创方向发展的又一进步。在常规的腹腔镜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单孔操作方法来完成各种术式,不仅增强了腹腔镜技术的微创优势,同时在术后美观及提高心理满意度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现代外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提高腹腔镜治疗脾脏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例实施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脾破裂1例,脾动脉瘤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先天性溶血合并胆囊结石1例,脾血管瘤2例,脾囊肿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5例。 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5±41)min,平均出血量(298±25.8)ml,其中6例术中输入血液制品。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8±2.7)d,1例出现进行性血红蛋白水平下降,再次行腹腔镜探查止血术,其余患者均无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恢复均良好,切口美容效果极佳。 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脾切除术对于有丰富腹腔镜经验技术的普外科医生来说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