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过程中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功能是否正常是保证血透患者长期高质量透析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血管通路的应用及护理研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听觉刺激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觉刺激对全身麻醉患者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0年4月择期行腹部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实验组采用由音乐和语音产生的听觉刺激,对全身麻醉复苏期患者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护理和术前心理疏导。患者进入PACU后,应用Aldrete评分标准,每隔30 min对患者评估1次,直至Aldrete评分达到9分。结果两组患者进入PACU即刻的Aldrete评分分别为(6.1±0.4)和(5.9±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4,P=0.035)。入PACU 30 min、60min、90 min各时间点,听觉刺激组全身麻醉后Aldrete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达到(7.8±0.7)、(8.7±0.9)和(9.3±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9、2.060、2.596,P=0.005、0.022、0.006)。听觉刺激组患者在PACU的停留时间为(101.2±13.4)min,短于对照组的(112.1±14.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6,P=0.002)。结论听觉刺激可缩短全麻患者在PACU的停留时间,提高全身麻醉患者的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3.
两种血管穿刺法对透析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液透析治疗中,两种血管穿刺法对血管通路狭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龄为3~6个月、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患者82例。根据不同的血管穿刺法分为钮扣法组(A组)40例和绳梯法组(B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透析龄、透析剂量及营养参数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使用超声稀释法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检测,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结果(1)分组时A、B两组在内瘘血流量和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随访6个月后,A组内瘘血流量(953.26±428.67)ml/min,比B组的(969.12±413.17)ml/min下降更为显著;A组血管通路狭窄率(30.95%)高于B组(22.50%),与研究初始时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绳梯穿刺法的通路狭窄发生率低于钮扣穿刺法,可延长通路的使用寿命。超声稀释法可前瞻性监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价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稀释法在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龄为3~6月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活动性疾病,均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使用Transonic HD02型血液透析监护仪对患者的血管通路进行检测,随访期为6个月,分别监测内瘘再循环率、内瘘通路血流量及心输出量等,并观察血管通路血流量与患者心输出量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0个月,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94.41±434.98)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38±3.14)L/min;随访6个月后复测相关指标,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血流量和心输出量均有所下降,内瘘血流量平均为(961.19±420.92)ml/min,心输出量平均为(6.12±4.17)L/min,但观察6个月与0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例(4.88%)患者出现再循环,均大于5%。(2)观察0个月,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9.76%;观察6个月后,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为26.83%,二者比较,血管通路狭窄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管通路血流量与心输出量呈正相关(P〈0.05),提示患者低心输出量可能导致血管通路血流量的下降。结论:超声稀释法操作简便、非创伤侵入性、安全实用,适用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功能评估,可以前瞻性监测血管通路血流动力学意义上的狭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出院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病人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疾病常规出院指导及未经干预自我锻炼;观察组在卒中病人出院时,通过"医院-社区-家庭"进行延续性的护理干预,分别于出院时、出院后2个月、出院后6个月及出院后12个月进行测评.结果:经12个月延续性护理干预后,观察组6个月及12个月的运动功能布氏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方案及"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有助于促进卒中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同时"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有助于社区护士工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遵医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及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8例,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给予"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的遵医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行"医院-社区-家庭"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遵医依从性,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旨在了解分阶段健康教育模式对肾移植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深化优质护理内涵。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9月收治的96例肾移植康复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的99例肾移植康复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移植术后时间,分为术后3个月、3-6个月、6个月以上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疾病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第一阶段(术后3个月),着重建立良好的医护患沟通关系,给予正确用药指导,指导规律运动,从费力较少的运动开始,循序渐进。第二阶段(术后3-6个月),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比如男性及年轻患者易于接受宣教,可以集中进行健康指导,但是女性和年龄较大的患者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予以实践指导与关心,即“宣教于平时”;同时该阶段是肾移植后存活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要告知患者排斥反应现象,如遇发热、移植肾区痛、体重突然增加、血压升高、尿量减少等要及时就医,提高肾移植患者自我监护能力。第三阶段(术后6个月以上),着重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主要包括坚持服药,定期复诊,自我监护,调节身心等方面。分别观察两组不同阶段的患者依从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满意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三个阶段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个阶段的患者肾移植术后无近期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17例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康复患者实施分阶段、全程式健康教育作为一种优质护理服务的延伸,提高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改善了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行为和疾病照护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过程中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其功能是否正常是保证血透患者长期高质量透析的重要环节.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血管通路的应用及护理研究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术后患者膝周持续低温加压物理治疗的效果。方法 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将100例欲行膝关节镜术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于膝关节镜术后将生物冰袋置于膝前、内、外侧冷敷,外加弹力绷带自下而上缠绕加压包扎,持续24h,但每4h暂停30min;对照组给予同等规格的生物冰袋置于膝前、内、外侧冷敷,间断24h,每天3次,每次1h。分别在术后6h、24h、48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膝关节固定点周径差值评估肿胀以及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术前基线资料可比(P>0.05);两组研究对象术后6h患膝肿胀值、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术后24h和48h患膝肿胀值、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间断低温物理治疗比较,膝关节镜术后患者膝周持续低温加压物理治疗,更能有效缓解患肢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等功能障碍,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的腹部手术患者8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术前1日进行心理疏导、语音熟悉;手术当日告知要点,再次熟悉语音;停用麻醉药后,对苏醒期患者进行语言唤醒。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前和术后护理。分别记录患者的苏醒时间、躁动发生次数和躁动程度。结果试验组全身麻醉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语言唤醒护理可缩短全身麻醉术后的苏醒时间,减少或减轻躁动的发生,提高全身麻醉患者的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