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42篇
临床医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瓦博格效应认为,即便在氧气充足时,肿瘤仍大量利用葡萄糖进行有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和少量ATP。虽产能效率低,但中间产物有利于改造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恶性进展。近年发现,成纤维细胞作为肿瘤间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细胞诱导下具有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 CAF)表型,通过自身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而持续向肿瘤细胞提供生物大分子合成原料,用以促进肿瘤增殖、侵袭、转移、耐药。相反,肿瘤细胞自身则提高线粒体代谢水平,进行氧化磷酸化,此现象被命名为反瓦博格效应。CAF与酸化的微环境驱动肿瘤细胞自发选择葡萄糖代谢方式、促进肿瘤恶性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下颌骨放射性骨坏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mandible,ORNM)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提出一种用于指导放射性骨坏死治疗的新的分类及分期系统。方法: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0年1 月至2013年12月99例ORNM 病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将病损中骨组织(bonetissue)及软组织(softtissue )病损分别进行分类。再将骨、软组织病损的分类“合并”,同时结合国外关于ORNM 的分期研究,提出了最新的“BS”分类及分期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ORNM 标准化治疗的构思。结果:根据骨坏死的不同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 期:0 期(8 例),Ⅰ期(14例),Ⅱ期(65例),Ⅲ期(12例)。 0 期患者给予保守性治疗;Ⅰ期患者实施死骨摘除术;Ⅱ期患者行下颌骨边缘性切除或是节段性切除,血管化骨肌瓣或单纯软组织瓣修复;Ⅲ期患者则行下颌骨方块切除,血管化骨肌瓣或单纯软组织瓣修复。4 个不同分期患者接受相对应治疗后均获得较好效果。结论:“BS”分类及分期系统能够更容易且更为恰当地运用于ORNM 的临床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新辅助化疗在头颈部骨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2007—201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治疗的头颈部骨肉瘤患者的基本信息、围术期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以及随访记录,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57例,男68例,女89例,5年总生存率(OS)为50.96%。≤30岁51例,31~60岁85例,≥61岁21例。91例肿瘤位于下颌骨,66例位于上颌骨及颅底。高级别骨肉瘤141例,低级别骨肉瘤8例,分化程度未知8例。54例肿瘤最大直径>4 cm,103例肿瘤直径≤4 cm。术区切缘阳性7例。单纯手术治疗65例,手术联合化疗15例,手术联合放、化疗23例,手术及放疗5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上颌骨及颅底肿瘤(P=0.022)、高级别骨肉瘤(P=0.011)以及阳性切缘(P=0.031);下颌骨骨肉瘤(P=0.032)、阴性切缘(P=0.006)与患者OS相关;阴性切缘(P=0.007)与患者无瘤生存率(DF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部位(P=0.034)、切缘(P=0.006)、化疗(P=0.025)、病理学亚型(P=0.012)与患者总体生存率相关;阳性切缘(P=0.002)、未接受放疗(P=0.005)与肿瘤局部复发相关。结论 术区安全切缘是头颈部骨肉瘤良好预后的关键,放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肿瘤复发,化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6.
口腔微生物群落在人类微生物群落和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生物与宿主的不平衡可导致口腔疾病和全身疾病。一些肿瘤已经被认为与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相关,口腔肿瘤和微生物的关系也被逐渐认识。本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与口腔微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口腔微生物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的可能途径以及口腔鳞状细胞癌微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为口腔微生物与肿瘤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以实现口腔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甚至辅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重建应同时恢复功能和外形,并根据缺损的原因、部位、范围和类型选择重建方法。血管化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下颌骨重建方法,腓骨是最常用的供区,腓骨肌皮瓣平行折叠能够克服单层腓骨重建下颌骨后高度不足的问题。应用虚拟手术计划和术中导航辅助下颌骨重建,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创伤、降低了供区并发症,也提高了下颌骨重建的精确性;而口内入路手术和口内显微血管吻合则将推动下颌骨重建向微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前瞻性临床试验随访数据,探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生存率提高的原因。方法:将2008年3 月至201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56 例晚期口腔鳞癌临床Ⅲ、ⅣA 期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即术前诱导化疗和非化疗联合根治性手术及同期修复重建术后接受放射治疗,再定期随访;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方法和Log-rank 检验。结果:256 例患者中,术前诱导化疗组和手术组各128 例,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5 年总体生存率为61.7%,5 年无病生存率为53.9%,术前诱导化疗组与手术组之间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功能性修复重建可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诱导化疗不能整体提高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的生存率,但疗效好的患者可以显著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10年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对该类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2003年2 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累及颅底的肿瘤116 例,根据CT及MRI 冠状位所示的颅底受肿瘤侵犯情况分为3 类,Ⅰ型为肿瘤紧邻颅底但尚未破坏颅底骨质(n= 45)、Ⅱ型为肿瘤破坏颅底骨质但硬脑膜完整(n= 30)、Ⅲ型为肿瘤侵犯硬脑膜但未侵犯脑实质(n= 41)。 116 例患者的肿瘤均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并根据缺损情况分别采用邻近局部或区域组织瓣(n= 62)和游离血管化组织瓣(n= 54)修复缺损。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颌面联合切除手术,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 98.3%,游离组织瓣转移成功率为96.4%。3 例分别因术后颅内感染(n= 2)和颈内动脉出血(n= 1)死亡。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率为14.7% ,死亡率为2.6% 。94例患者随访6 月~11年,36例发现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总复发及转移率为38.5% 。肿瘤复发转移所致的死亡率为17.7% ,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死亡率为23.2% 。结论:对于颅颌面联合切除术应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注意肿瘤根治和术后功能、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平衡,即注重功能和外形、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供区和受区、重要功能和次要功能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头颈癌是全球第七大恶性肿瘤类型,超过60%患者初次确诊即为中晚期。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已经显著推动了头颈癌治疗策略的转型,但是临床获益有待进一步提升。肿瘤临床前模型保留了患者肿瘤的基因和表型的异质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药物筛选和验证体系。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将基因组学和药物响应进行匹配,能够基于肿瘤异质性基础进行患者分层,优化治疗策略并挖掘新治疗靶点。本文概述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史,从头颈癌治疗现状和异质性特征出发,探讨借助临床前模型开展新型药物基因组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