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艾灸对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后通过随机区组方法设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又分为关元组、大椎组。治疗组艾灸隔天一次,每次10min,共7次,对照组不做处理。通过活体成像系统以及体外测量,监测肿瘤生长情况。治疗终点,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建立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及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细胞数与荧光强度呈线性关系( r=0.899)。活体成像显示:治疗组小鼠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弱。体外测量,治疗组肿瘤体积及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关元组和大椎组肿瘤体积和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肿瘤组织可见较多炎症细胞、嗜酸性增强。结论:艾灸对乳腺癌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活体成像技术可动态、连续地观察肿瘤生长变化,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坚  徐红  王顺  张仁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46-348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以夜盲、进行性视野损害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或无波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3.
介绍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提出针灸作为PD常用替代疗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新思路。本文通过实验动物本身、实验方法、观察指标及作用靶点等方面综述了该领域研究现状。认为针刺可以通过对多巴胺神经元的影响、抑制细胞凋亡、改善氧化应激、调节免疫异常、抗兴奋毒性作用以及调节线粒体功能紊乱等方面缓解帕金森病症状,干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退化,减轻药物副作用。通过新技术方法的采用,今后的研究将更加规范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麻素CB1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是否参与单次或反复电针镇痛机制。方法: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造成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分别对单次及反复电针后的大鼠进行痛阈和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检测。同时用CB1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干预。结果:①单次和反复电针后痛阈均升高,且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的镇痛效果弱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关节炎痛+激动剂组与关节炎痛+电针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无论是单次或反复电针,关节炎痛+电针+拮抗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电针组(P<0.01)。③在反复电针观察组中,关节炎痛+激动剂组大鼠纹状体D2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关节炎痛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著低于关节炎痛+电针组(P<0.01)。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单次和反复电针产生的镇痛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大麻素受体CB1介导,纹状体D2受体可能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