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常用中医五联外治法(针刺、灸法、拔罐、刮痧、中药硬膏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CIDH)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用针刺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108例CIDH患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五联外治法(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硬膏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针刺治疗,分别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3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8.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联外治法(针刺、灸法、拔罐、刮痧、中药硬膏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一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16例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颈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陵泉运动针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VAS评分、NDI评分和CS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颈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和C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 <0.05);两组眩晕、头痛、颈椎痛、手臂麻木等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 <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 <0.05);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屈、右屈等颈椎活动度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 <0.05)。结论:颈型颈椎病采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调神开郁针法联合雷火灸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PSD患者16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86)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给予雷火灸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调神开郁针法,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AMD-17评分、SD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GQOLI-74评分及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17评分、SD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HAMD-17评分、SDS评分和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物质生活、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0%)和(81.4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神开郁针法联合雷火灸对卒中后抑郁在疗效方面优于单纯雷火灸治疗,并且能够降低血清IL-2、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4.
黎启娇 《四川中医》2012,(5):118-11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及阴虚火旺四型,采用主穴配合辨证取穴,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与运动。结果:本组56例,痊愈16例,占28.57%;显效24例,占42.86%;好转14例,占25.0%;无效2例,占3.57%;总有效率96.43%。结论:采用针刺方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黎启娇 《中国针灸》2004,24(4):243-244
目的:探讨针灸从肾治疗脂肪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灸组46例与口服药对照组30例,治疗时间2个月,并对两组主要症状的改善及客观指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口服药对照组为73.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灸从肾入手治疗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正>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症状组合,特征表现以肌无力、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为主。多中年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年发病率约为1.5/10万~2.7/10万,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1])。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有遗传、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自身免疫、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