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320例因胆管结石行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8例患者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获得随访。有36例患者发生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发生率为12.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高脂血症、壶腹周围憩室、胆总管直径≥15 mm、胆道积气、胆总管结石数量较多是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较多,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降低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分型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应用NBI—ME技术对在笔者医院诊治的104例食管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并于各不同形态所在的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食管炎的IPCL主要为Ⅱ型,占88.00%,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Ⅱ、Ⅲ型,其中Ⅱ型占43.75%,11I型占56.25%,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IPCL主要为Ⅲ型,占83.33%,而食管癌的IPCL主要表现为Ⅳ型,为100%。结论通过NBI—ME对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袢进行有效地形态观察可以推测患者的病理诊断,提高镜下早期食管病变的诊断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的随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青年人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对其复杂性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确诊的143例青年人大肠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人大肠癌以直肠癌为主(55.24%),临床上以血便、黏液血便表现为主(60.84%),症状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误诊率达67.83%,病理类型中分化较差的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及未分化腺癌共105例(73.43%),Dukes分期中C、D期共110例(76.92%)。结论青年人大肠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变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确诊时多为进展期,预后差。提高认识及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韦曙霞  龚辉  黄慧峰 《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11):21-22,26,F0003
目的将p73β基因转染胰腺癌BxPC-3细胞,观察其对胰腺癌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将pcDNA3.1-N0和pcDNA3.1-p73β基因转染胰腺癌BxPC-3细胞,用MTT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该扩增片段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p73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BxPC-3细胞和空载质粒转染细胞BxPC-3-pcDNA3.1-N0两对照组(P〈0.05)。与两对照组相比,重组质粒转染细胞pcDNA3.1-p73β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减弱(P〈0.05)。结论包含人类p73基因TAp73β转录本蛋白编码区的cDNA片段被成功扩增,其末端带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XbaⅠ、KpnⅠ识别序列,且对胰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H2受体阻滞剂和生长抑素抑制胰酶分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解痉镇痛、营养支持、补液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 d-1,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黏附分子-1等炎症指标和氧合指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酸酐、尿素氮等脏器功能指标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69.57%,( P<0.05)。治疗7,14 d后,试验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细胞黏附分子-1均显著低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 P<0.05)。治疗7,14 d后,试验组氧合指数显著高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肌酸酐、尿素氮均显著低于相同时点的对照组( 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可通过改善炎症反应和保护脏器功能而提高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止血联合血凝酶注射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5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内镜止血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同时内镜黏膜下注射白眉蛇毒血凝酶。患者病变出血征象采用Forrest分级,并以Rockall进行再出血和死亡危险性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即时止血率为97.3%高于对照组89.3%,再出血率为5.3%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两组间,低危、中危者即时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高危者的即时止血率,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orrest分级Ⅰ、Ⅱ级即时止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Forrest分级Ⅱ级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止血联合血凝酶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可靠,可迅速止血,效果优于单纯内镜止血,尤其对于Rockall低、中危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患者疗效和预后。 方法 2013—2016年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62例疑似消化道癌肿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平均(58.5±6.2)岁。患者均经ESD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确诊为早期癌前病变。考察ESD诊断和治疗的效果,并发症情况和患者的预后。 结果 病变均在黏膜、黏膜下层,部位分别在食管17例(27.42%)、胃29例(46.77%)、结肠16例(25.81%),其中多为食管中段(10例,58.82%)。病理分型分别为Ⅰ型3例(4.84%)、Ⅱ型59例(95.16%),其中多为Ⅱb (28例,47.16%)。病灶完全切除率为95.16%(59/62),治愈性切除率为90.32%(56/62)。术中出血1例(1.61%),穿孔2例(3.23%),术后胸骨后疼痛2例(3.23%),腹痛1例(1.61%),均经抗感染、抑酸等治疗后痊愈。随访第6个月无失访患者,患者的进食不适、吞咽困难等症状均得到明显地缓解(分别为21例,33.87%和18例,29.03%)。复发1例(1.61%),经再次ESD术后痊愈出院。 结论 ESD诊治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的切除率高,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率较低,可以作为微创诊疗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的结肠癌诊断方法相比,新用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通过筛检结肠癌的高危人群、粪便隐血、基因检测、CT结肠成像检查等可为发现早期结肠癌提供重要线索,定期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结肠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及不同给药途径的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及对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3年6月于本院治疗的63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7组,每组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其余6组分别以10 g、20 g、30 g的大黄采用胃管注入及空肠管灌注进行治疗。比较各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CRP恢复时间,并检测了各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30 g大黄空肠管灌注治疗的SAP患者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部体征消失时间、住院时间、CRP恢复时间及血淀粉酶恢复时间方面均优于胃管注入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入院时各组患者TNF-α、IL-1β、IL-6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黄辅助治疗后各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下降,其中30 g大黄空肠管灌注组下降最明显(P<0.05)。结论:SAP治疗中,经空肠管灌注30 g大黄能有效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及肠道功能,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