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有许多疼痛问题与肌肉中存在的肌筋膜触发点(MTrPs)有关。为了更好地了解MTrPs,本文综述了MTrPs与肌肉神经的关系及其对肌肉神经的影响。在众多研究中发现,对有神经症状的疼痛疾病进行治疗时,不仅需要关注患者的症状,还需要注意相关肌肉中的MTrPs,若对患者的MTrPs进行了正确的临床处理,则会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2.
3.
4.
古人的针灸思路和操作手法是建立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医学,是当时特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下的产物。现代医学希望以先进技术来发展针灸医学,实现针灸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跨越,在这个过程中,将古典针灸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就显得极其重要。关键在于通过综述针灸穴位和经络的起源,以及目前关于针灸的临床应用和理论研究进展,对比中西医针刺理论的异同,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理解中医针灸治疗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静态拉伸股四头肌治疗髌股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n=25):实验组采用针刺股四头肌激痛点结合股四头肌拉伸。对照组采用安慰剂针法,拉伸和实验组相同,两组均每周针刺1次,拉伸每日3次,每次1 min,持续6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berical rating scale, NRS)、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NRS在治疗3周、6周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但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在治疗6周后和3个月随访,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激痛点与安慰针疗法结合静态拉伸均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疼痛及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前者长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表征触发点活性的客观性量化指标,并尝试利用该指标实现干针和被动牵张疗法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的定量评价。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干针组、牵张组和干针牵张组,每组6只。采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法对大鼠左下肢腓肠肌部位进行触发点造模,造模8周,自然恢复4周,定位触发点位置并记录肌电信号。第13周进行1次治疗,记录治疗后6min触发点的肌电信号。干针组进行干针治疗,牵张组对其左侧腓肠肌进行被动缓慢牵张,干针牵张组先进行干针治疗随后进行被动牵张锻炼。采用肌电信号序列的样本熵估计触发点活性,进行疗效分析。结果:(1)造模周期结束后,空白组肌电信号样本熵均值(0.985±0.196)高于干针组(0.034±0.010)、牵张组(0.045±0.023)和干针牵张组(0.047±0.034)均(P0.01)。(2)治疗后干针组(0.819±0.088)、牵张组(0.532±0.205)、干针牵张组(0.810±0.117)肌电信号样本熵估计均上升(均P0.01)。(3)牵张组治疗后样本熵估计低于干针组和干针牵张组(P0.01)。结论:肌电信号样本熵作为触发点活性评价的客观性指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灵敏度;干针、牵张、干针结合牵张对大鼠触发点均有一定疗效,干针治疗短期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一被动牵张治疗,能迅速降低大鼠肌筋膜触发点活性。  相似文献   
9.
10.
由于干针疗法应用广泛,干针和针灸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该文从干针和针灸的起源、定位、针法针感、临床治疗范围及当前的基础研究方面进行总结,以期更系统全面地理解干针与针灸之争的根源所在,为今后中西医之科学研究提供更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