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尼达尼布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中心于2012年7月起参加全球尼达尼布治疗IPF的为期52周的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INPULSIS,INPULSIS ON),共入组10例IPF患者。1年研究结束后,继续追踪随访至今,共约9年。经揭盲分析后发现,试验组(尼达尼布组)6例,对照组(安慰剂组)4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绝对值及FVC%pre)、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pre)、SGRQ评分的变化及急性发作次数,持续记录患者的生存状况,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FVC和DLCO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试验组FVC下降趋势相对较缓,FVC%pre年下降率为2%,对照组为4.9%。DLCO的年下降率及SGRQ评分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8例患者病死,其中试验组4例(4/6),对照组4例(4/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试验组有生存优势,但由于病例数少,未达到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6),多为腹泻、腹部不适。程度多为轻至中度。2例生存至今的受试者,1例服用尼达尼布至今,1例服用尼达尼布1.5年后因腹泻退出研究。这2例肺功能追踪发现,长期服用尼达尼布者FVC%pre更稳定,急性加重次数较少。而中途停药者8年时复查FVC%pre已下降24.8%,急性加重3次。结论 尼达尼布可能延缓IPF患者FVC的下降趋势及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急性加重,长期服用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15例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统计血管成功再通率,并观察术后24 h内脑出血、脑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对比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与不良(mRS评分3~6分)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治疗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对15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血管成功再通率100%(15/15)。术后24 h内1例发生脑出血,5例发生大面积脑梗死。术后3个月9例患者预后良好,5例预后不良,1例死亡。与预后不良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t=-2.435,P=0.030),入院时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更高(t=5.925,P0.001),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低(t=3.053,P=0.009)。结论动脉内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好且安全性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pc-ASPECTS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在耳鸣患者中的特异性反应,为针灸治疗耳鸣提供临床选穴依据。方法选取耳鸣患者90例作为耳鸣组,非耳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受试者少阳经耳周耳门、听会、翳风、完骨、风池五穴进行按压,记录压痛反应阳性穴位,并采用压痛测试仪测量上述五穴压痛阈值。结果耳鸣组完骨穴的压痛频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穴的压痛频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耳鸣组完骨、翳风、风池穴的压痛阈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余穴的压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耳鸣患者的少阳经耳周完骨、翳风、风池穴压痛较非耳鸣者敏感,提示此三穴为耳鸣的特异性反应穴位。  相似文献   
4.
下呼吸道感染对人群健康产生重大威胁, 特别在婴幼儿及老年人群, 其造成的健康损害与疾病负担尤为显著。受到地域、人群、病原检测手段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呼吸道感染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情况、病原谱差异很大。该组疾病的流行及严重程度受到病原体、人群特征、外界环境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及时了解当地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流行情况、病原谱及其影响因素, 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综合防控策略及更加合理地分配和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5.
田思佳  孙扬  马圆  赵琳  张凤    刘括    平昭  张静波  赵湛  郭秀花   《现代预防医学》2018,(2):356-35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北京市小汤山医院2015年1 - 12月功能社区单位体检人群共555人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对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学历、睡眠、以及高血压家族史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独立相关。其中,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相比,具有大学学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OR = 0.278,95%CI = 0.088~0.877),研究生学历同样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OR = 0.200,95%CI = 0.056~0.718);同睡眠时长小于6 h相比,睡眠时长大于8 h为保护因素(OR = 0.516,95%CI = 0.316~0.854);此外,高血压家族史也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因素(OR = 0.548,95%CI = 0.351~0.857)。结论 高学历、适当的睡眠时间均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对机械取栓成功后颅内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患者行择期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4例成功机械取栓后颅内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患者行择期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取栓术后4例闭塞血管均成功复流,靶血管均残余≥70%的重度狭窄,但可维持稳定前向血流。2例取栓术后72 h内MRI显示脑梗死面积较大,分别于取栓后48天和27天行支架植入;2例脑梗死面积小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分别于取栓术后12天和4天行支架植入。支架释放后4例血流均通畅,未见并发症,术后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均≤2;末次随访时支架位置均良好,血管通畅。结论对于机械取栓成功后靶血管残余重度狭窄,根据取栓后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择期植入动脉支架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对PET/CT图像高维纹理参数进行降维,基于不同纹理参数建立肺结节良恶性的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分类器,探究最佳建模方法,提高分类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式,收集52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核医学科肺结节患者的PET/CT图像,对图像的感兴趣区域基于Contourlet变换提取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参数。对肺结节PET/CT图像的纹理参数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根据ROC曲线下面积筛选纹理参数,再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主要成分。基于主成分、根据ROC曲线筛选的纹理及原始纹理分别采用K最近邻分类算法建立肺结节良恶性的分类器,通过正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这些指标评价分类效果。结果 PET/CT图像共提取1344个原始纹理参数,经单因素分析后筛选出89个纹理参数,对筛选后的纹理共提取11个主成分。基于主成分、筛选纹理、原始纹理的分类模型正确率分别为0.614、0.579、0.263;AUC分别为0.645、0.610、0.515。结论在主成分纹理、单因素分析筛选的纹理、原始纹理中,基于主成分纹理建立K最近邻分类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老年人群衰弱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衰弱恶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美兆健康体检中心的人群体检数据,纳入2008-2019年至少参加过2次体检且间隔>3年者,共13 689人。采用28个变量(包括疾病、症状、体格测量指标等)构建衰弱指数,衰弱指数≥ 0.25定义为衰弱,衰弱指数>0.10且<0.25为衰弱前期。按照首次体检时的衰弱状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生活方式特征对衰弱状态恶化的影响。结果 研究对象首次和末次体检时的年龄分别为(42.3±9.2)岁和(47.9±9.3)岁,首末次体检间隔时间为(5.7±1.9)年。首次体检时人群衰弱率和衰弱前期率分别为2.5%和50.3%,末次体检时分别上升至3.9%和55.4%。67.3%的研究对象在首末次体检时的衰弱状态保持不变,21.2%恶化,12.5%改善。在首次体检衰弱状态为健康的人群中,年龄大、女性、低文化程度、戒烟和每天吸烟、BMI定义的肥胖、以及腰臀比定义的中心性肥胖是衰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在首次体检为衰弱前期的人群中,年龄大、女性、BMI定义的肥胖、以及腰臀比定义的中心性肥胖是衰弱状态恶化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文化程度、吸烟和肥胖等会增加个体衰弱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a granulomatosis polyangiitis,EGPA)是一种临床少见但可累及全身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前诱导EGPA缓解和预防复发的药物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复发和皮质类固醇依赖相关的问题,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OMA)是一种人源化抗IgE单克隆抗体,在我国于2017年8月获批用于中重度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已有超过3万例哮喘患者接受治疗,应用前景广阔。近年来OMA在EGPA中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使用OMA治疗EGPA的临床研究包括潜在药理机制、临床获益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综述,为奥马珠单抗的相关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